婴儿的鹅口疮是怎么引起的
婴儿鹅口疮主要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常见诱因包括口腔菌群失衡、免疫力低下、哺乳器具污染、母亲乳头感染或长期使用抗生素。临床表现为口腔黏膜白色乳凝块样斑膜,可能伴随进食哭闹或拒食。
1、白色念珠菌感染
鹅口疮的病原体多为白色念珠菌,这种真菌在健康婴儿口腔中少量存在。当口腔环境改变时,真菌过度增殖可导致黏膜炎症。典型症状为颊黏膜、舌面出现不易擦除的白色斑块,强行剥离后可见充血创面。确诊需通过真菌镜检或培养,治疗可遵医嘱使用制霉菌素混悬液或碳酸氢钠溶液局部涂抹。
2、哺乳卫生问题
被污染的奶瓶、奶嘴或母亲乳头携带真菌是重要传播途径。母乳喂养时若母亲存在乳头皲裂或乳腺炎,可能将病原体传染给婴儿。建议家长每日煮沸消毒喂养器具,哺乳前后清洁双手及乳头。已感染者需母婴同步治疗,母亲可配合使用克霉唑乳膏预防交叉感染。
3、抗生素使用影响
广谱抗生素可能破坏婴儿口腔正常菌群平衡,抑制有益细菌的同时促进真菌繁殖。早产儿或住院期间接受静脉抗生素治疗的婴儿风险更高。出现鹅口疮后应在医生指导下评估抗生素使用必要性,必要时可补充益生菌制剂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调节微生态。
4、免疫功能不足
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特别是低出生体重儿或HIV暴露婴儿更易感染。长期使用激素、营养不良等因素会进一步削弱免疫力。这类患儿可能反复发作,需排查基础疾病。除抗真菌治疗外,应保证充足营养摄入,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免疫调节剂如匹多莫德颗粒。
5、接触传播风险
家庭成员或护理人员的手部卫生不良可能导致交叉感染。成人口腔念珠菌病或阴道念珠菌病都可能成为传染源。建议避免亲吻婴儿口腔,照料患儿后及时洗手。托育机构发生聚集病例时需对环境进行彻底消毒,可用含氯消毒剂处理玩具等接触物品。
预防鹅口疮需注重日常护理,每次喂奶后喂少量温开水清洁口腔,避免用力擦拭黏膜。选择透气性好的安抚奶嘴并定期更换,母乳喂养母亲应保持饮食均衡。若斑膜扩散至咽部或伴随发热,提示病情加重,须立即就医。治疗期间注意观察婴儿精神状态与尿量,防止因疼痛拒食导致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