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缝疙瘩怎么回事,怎么办
牙缝疙瘩通常是指牙龈乳头炎或根尖周炎引起的局部肿胀,可能由食物嵌塞、龋齿、牙周炎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口腔清洁、药物治疗、根管治疗等方式改善。
1、食物嵌塞
长期食物残渣滞留牙缝可能刺激牙龈,导致充血肿胀形成疙瘩样突起。伴随牙龈出血、咀嚼不适,可使用牙线清理嵌塞物,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消炎,严重时需医生进行邻面去龋填充。
2、龋齿继发感染
邻面龋坏可能引发根尖周脓肿,表现为牙缝处质地柔软的疙瘩,伴随自发痛和叩击痛。需拍摄牙片确认范围,采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控制感染后,进行复合树脂填充或嵌体修复。
3、牙周炎
牙周袋内厌氧菌繁殖会造成牙龈乳头增生,形成暗红色疙瘩,伴随牙齿松动和口臭。需进行龈下刮治,配合甲硝唑口颊片和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局部用药,必要时行牙龈切除术。
4、根尖囊肿
慢性根尖炎症可能发展成囊肿,在牙缝对应根尖区形成骨性膨隆。需通过锥形束CT评估范围,采用根尖刮治术清除病灶,缺损较大时需植入Bio-Oss骨粉促进骨再生。
5、创伤性纤维瘤
反复摩擦刺激可能使牙龈结缔组织增生,形成质地坚韧的疙瘩。确诊需病理活检,较小病变可用二氧化碳激光切除,较大病灶需手术切除并电凝止血。
日常应使用小头软毛牙刷配合牙缝刷清洁邻面,避免用牙签粗暴剔牙。每月更换牙刷,每半年洗牙一次。出现持续肿大、溢脓或疼痛加剧时需立即就诊,妊娠期患者用药前应咨询产科医生。根尖病变患者术后忌食过硬食物,种植体周围炎高风险人群需定期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