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急救注意哪些事项 警惕骨折现场急救须遵循五个原则
骨折急救需遵循保护伤处、止血包扎、固定制动、避免移动、及时送医五个原则。骨折多由外伤、骨质疏松等因素引起,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畸形等症状,急救时需警惕二次伤害。
一、保护伤处
发现骨折后应立即停止活动,避免触碰或按压伤处。开放性骨折需用无菌敷料覆盖伤口,防止污染。若伤口有异物刺入,不可自行拔出,以免加重出血或损伤血管神经。保护伤处能减少感染风险,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
二、止血包扎
骨折伴随出血时,可用清洁布料压迫止血。四肢出血可在近心端使用止血带,记录使用时间并每隔40-60分钟放松1-2分钟。包扎力度需适中,过紧可能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则无法有效止血。包扎后观察肢体末端颜色和温度变化。
三、固定制动
利用夹板、硬纸板等固定骨折部位上下两个关节。上肢骨折可将患肢悬吊于胸前,下肢骨折需将双下肢捆绑固定。固定材料长度应超过骨折处上下关节,固定时在骨突部位垫软布避免压伤。临时固定能减轻疼痛并防止骨折端移位。
四、避免移动
脊柱或骨盆骨折时严禁随意搬动患者,须保持身体轴线平直,多人协作平移至硬质担架。移动不当可能损伤脊髓导致瘫痪。对疑似颈椎骨折者,需用颈托固定头部,搬运时专人负责头部稳定。
五、及时送医
完成初步急救后应尽快送往医院,途中避免颠簸。告知医生受伤经过和已采取的急救措施。严重骨折可能伴随休克,需保持患者平卧、保暖并监测意识状态。延误治疗可能导致骨不连、畸形愈合等并发症。
骨折后应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促进骨骼修复,如牛奶、西蓝花、鱼类等。康复期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和肌肉力量练习,避免过早负重。定期复查X线观察愈合情况,出现异常疼痛或活动障碍需及时复诊。冬季注意防滑防跌倒,骨质疏松患者需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