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血管通路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临时血管通路的护理措施主要有保持清洁干燥、观察穿刺部位、避免压迫管路、定期更换敷料、监测血流情况。
1、保持清洁干燥
每日使用无菌生理盐水或医用消毒剂清洁穿刺点周围皮肤,避免使用含酒精的刺激性产品。操作前后严格洗手,接触管路前戴无菌手套。淋浴时用防水敷料覆盖,禁止浸泡穿刺部位。潮湿环境易滋生细菌,增加导管相关感染风险,需及时更换被污染的敷料。
2、观察穿刺部位
每4-6小时检查穿刺点有无红肿、渗液或硬结,触摸周围皮肤是否发热。发现局部疼痛加剧、出现脓性分泌物或沿血管走向的条索状红线时,提示可能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血栓性静脉炎。记录异常情况并报告医护人员,必要时进行导管尖端培养。
3、避免压迫管路
固定导管时预留适当活动度,避免管路扭曲折叠。睡眠时注意体位,防止身体重量压迫导管。禁止在置管侧肢体测量血压或抽血,血液透析患者需特别注意避免非治疗期管路受压。外力压迫可能导致管路破损、血栓形成或血管内膜损伤。
4、定期更换敷料
透明敷料每3-5天更换,纱布敷料每2天更换。消毒时以穿刺点为中心螺旋式向外擦拭,面积大于敷料覆盖范围。导管固定翼需交替更换粘贴位置,防止长期固定导致皮肤损伤。敷料卷边、松动或污染时须立即更换,维持密闭性以减少感染机会。
5、监测血流情况
血液透析患者需观察管路内血液颜色是否变暗,有无分层或血栓形成。输液治疗时检查液体滴速是否突然减慢,回抽有无阻力。发现血流不畅时调整导管位置或遵医嘱使用肝素钠注射液封管。定期进行血管超声检查评估管路通畅性。
护理期间需维持每日2000-2500毫升饮水量,避免高脂饮食以防血液黏稠度增加。置管侧肢体可进行握拳锻炼促进血液循环,但禁止剧烈运动或提重物。建议记录穿刺部位变化情况,配合医护人员定期进行导管维护。出现寒战高热、管路滑脱或大量出血时需立即就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