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降温的方法和不适用人群
物理降温的方法主要有温水擦拭、冰袋冷敷、降低环境温度、多喝温水、酒精擦浴等。不适用人群包括新生儿、血液循环障碍患者、皮肤破损者、对冷刺激敏感者、休克患者等。
1、温水擦拭
使用32-34℃的温水浸湿毛巾后擦拭腋窝、腹股沟、颈部等大血管流经部位,通过水分蒸发带走体表热量。避免擦拭胸前区、腹部及足底,以免引起寒战或反射性心率减慢。擦拭后及时擦干皮肤,防止受凉。
2、冰袋冷敷
将冰块装入专用冰袋并包裹干毛巾,置于前额、腋下等部位,每次不超过30分钟。需定时更换位置防止冻伤,禁止直接接触皮肤。冰敷可能导致局部血管收缩,不适用于末梢循环不良者。
3、环境降温
保持室温在20-24℃之间,使用空调或风扇促进空气流通,但避免冷风直吹。可适当减少衣物和被褥厚度,选择透气性好的棉质材料。环境降温需配合其他措施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4、多喝温水
少量多次饮用30-40℃的温开水,每日饮水量可增至2000-2500毫升。适当补充口服补液盐防止电解质紊乱,避免饮用含糖饮料。心肾功能不全者需控制饮水量。
5、酒精擦浴
将25%-30%酒精与温水按1:1混合,快速擦拭四肢及背部。酒精挥发速度快于水,但可能刺激皮肤或经皮吸收中毒,婴幼儿、酒精过敏者禁用。操作时需远离火源,保持通风。
实施物理降温期间需每30分钟复测体温,若持续高热或出现寒战、面色苍白应立即停止。老年人降温速度不宜过快,糖尿病患需警惕低血糖。物理降温仅为辅助手段,感染性发热患者应及时就医查明病因,配合药物进行治疗。保持充足休息,选择易消化食物,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身体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