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情况需要使用肠外营养

肠外营养适用于无法经胃肠摄取足够营养的患者,主要有胃肠功能障碍、短肠综合征、重症胰腺炎、大手术后恢复期、严重营养不良等情况。

什么情况需要使用肠外营养

1、胃肠功能障碍

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由于消化吸收功能受损,无法通过口服或肠内营养满足机体需求。常见于肠梗阻、肠瘘、克罗恩病急性期等疾病。这类患者需通过静脉输注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等营养液维持代谢。治疗需在医生监测下调整配比,同时配合生长抑素等药物控制原发病。

2、短肠综合征

短肠综合征患者因手术切除大部分小肠导致吸收面积不足,可能出现腹泻、脱水、电解质紊乱等症状。在术后早期需完全依赖肠外营养,后期可逐步过渡至肠内营养。常用营养液包含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结构脂肪乳注射液等,需定期监测肝功能及微量元素水平。

3、重症胰腺炎

重症胰腺炎患者需禁食以减少胰液分泌,此时肠外营养可提供能量并减轻胰腺负担。营养液需避免高脂配方,优先选择中长链脂肪乳剂。伴随剧烈腹痛、血淀粉酶升高等症状时,需联合奥曲肽注射液等药物抑制胰酶分泌。

什么情况需要使用肠外营养

4、大手术后恢复期

食管切除、胃全切等大型消化道手术后,患者短期内无法经口进食。肠外营养可提供蛋白质和热量促进伤口愈合,常用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等特殊氨基酸制剂。需注意导管相关感染预防,同时逐步尝试肠内营养过渡。

5、严重营养不良

晚期肿瘤、艾滋病等消耗性疾病患者出现严重低蛋白血症时,需通过肠外营养纠正负氮平衡。营养液需个体化调整氨基酸比例,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治疗期间需监测血糖、电解质,警惕再喂养综合征发生。

什么情况需要使用肠外营养

肠外营养实施期间需严格无菌操作,定期评估肝功能、血脂等指标。当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后应及时过渡至肠内营养,长期使用可能引起胆汁淤积、肠道菌群失调等并发症。建议在营养科医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方案,配合适当活动促进代谢。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