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静脉阻塞是仅次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常见视网膜血管疾病。患眼视力下降甚至因并发症而致盲。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病因比较复杂,往往是以某种因素为主,兼有其他因素存在,常见的病因有:
⑴血管硬化:多见于老年人,由于动脉壁及其周围组织硬化而波及所致。静脉阻塞部位常在筛板处或动脉交叉处,动脉硬化时,静脉受到动脉挤压管腔变窄,使管壁内皮细胞受刺激增生,管壁变得更窄,血流变慢,导致血小板、红细胞和纤维蛋白原沉积在血管内形成血栓。常伴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及糖尿病等。
⑵血管炎症:多见于中年以下患者,由于病灶感染或中毒引起的静脉炎症所致。如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视盘血管炎、结节病、梅毒、系统性红斑狼、病毒感染、心内膜炎等,炎症产生的毒素使血管壁发生变化,引起静脉血栓。。
⑶血流淤滞:正常情况下,红细胞表面带有负电荷,使细胞互相排斥而悬浮于血液中,当有高血脂、高血蛋的症、纤维蛋白原增高时,这些物质可包裹红细胞使其失去表面所带的负电荷。使血液变稠,血流阻力增加,血循环淤滞而导致血栓形成,如高血压小动脉痉挛、血压突然降低、某些血液病及眼内肿物压迫等。
⑷血管受压:视盘玻璃膜疣、眼眶肿瘤、甲状腺疾病、青光眼等。
⑸其他:外伤、口服避孕药或过度疲劳可诱发本病发生。
眼底检查:早期:视盘正常或边界轻度模糊、水肿。黄斑区正常或有轻度水肿、出血。动脉管径正常,静脉迂曲扩张,沿着视网膜4支静脉有少量或中等量火焰状和点状出血,没有或偶见棉絮状斑,视网膜有轻度水肿。荧光血管造影视网膜循环时间正常或稍延长,静脉管壁轻度荧光素渗漏毛细血管轻度扩张及少量微血管瘤形成。黄斑正常或有轻度点状荧光素渗漏。晚期:经过3~6个月后视网膜出血逐渐吸收,后完全消失。黄斑区恢复正常或有轻度色素紊乱;少数患者黄斑呈暗红色囊样水肿,荧光血管造影呈花瓣状荧光素渗漏,后形成囊样瘢痕,可致视力下降。部分患者视盘有睫状视网膜血管侧支形成,形态如瓣状或花圈状,静脉淤滞扩张减轻或完全恢复,但有白鞘伴随。没有或偶有少量无灌注区,没有新生血管形成,视力恢复正常或轻度减退。部分轻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可发生病情恶化,转变为重症缺血型静脉阻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