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种被吹上天却没什么用的食物,别再当冤大头了
超市货架上那些标着"超.级食物"的高价产品,真的值得你花大价钱吗?今天就来扒一扒那些被过度包装的"伪健康食品",看完保证你再也不会冲动消费了!
一、酵素产品:昂贵的"消化酶"
1、酵素本质就是蛋白质酶
市面上动辄几百元的酵素产品,主要成分不过是各种果蔬发酵产生的消化酶。这些蛋白质进入胃部后,会被胃酸分解失去活性,根本达不到宣传的"分解脂肪"效果。
2、自制酵素成本不到十分之一
用新鲜水果+糖密封发酵的"水果酵素",其实和家里腌泡菜原理一样。花大价钱买这类产品,不如直接吃新鲜水果补充膳食纤维。
二、黑糖:换了马甲的白糖
1、营养成分差异微乎其微
黑糖确实保留了更多矿物质,但每100克含量也不过几毫克。想靠吃黑糖补铁,你得吃上好几斤才抵得上一把菠菜。
2、热量与白糖不相上下
黑糖的卡路里和升糖指数与普通白糖几乎相同,糖尿病患者尤其要注意控制摄入量。所谓"养生黑糖"更多是营销话术。
三、儿童酱油:智商税重灾区
1、钠含量未必更低
对比成分表会发现,很多儿童酱油的钠含量与普通酱油相差无几。所谓"低盐"版本,可能只是包装分量变小造成的错觉。
2、营养强化效果有限
添加的少量钙、铁等营养素,实际摄入量可以忽略不计。指望靠酱油补充营养,不如多吃一口青菜来得实在。
四、即食燕窝:高价不一定高质
1、唾液酸含量存疑
燕窝的核心营养成分唾液酸,在加工过程中容易流失。即食燕窝的实际含量,可能还不及一个鸡蛋的十分之一。
2、真假难辨风险高
市场上燕窝掺假现象普遍,用银耳、琼脂等材料冒充的案例屡见不鲜。普通消费者很难辨别真伪。
这些产品之所以能卖出高价,靠的就是信息不对称和消费者焦虑。记住一个原则:任何被吹得神乎其神的单一食物,都不可能突然改变你的健康状况。均衡饮食、多样化摄入才是王道。下次再看到这些"神.奇食物"的宣传,先问问自己:它真的值这个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