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手足口病怎么引起的 细数引发儿童手足口病的几个原因
儿童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常见原因有接触感染者分泌物、免疫力低下、环境卫生差、病毒变异、未接种疫苗等。该病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为发热、口腔疱疹及手足皮疹。
1、接触感染者分泌物
病毒通过密切接触患者的口鼻分泌物、疱疹液或粪便传播。儿童在幼儿园等集体场所容易因共用玩具、餐具等间接接触感染。家长需注意患儿隔离,对污染物进行含氯消毒液处理。
2、免疫力低下
营养不良或患有慢性病的儿童更易感染。维生素A缺乏会削弱黏膜屏障功能,导致病毒更易入侵。保证均衡饮食,适当补充乳铁蛋白有助于提升免疫力。
3、环境卫生差
病毒在潮湿环境中可存活数周。粪便污染的水源、未洗净的蔬果都是常见传播媒介。饭前便后要用肥皂洗手,婴幼儿尿布需及时消毒处理。
4、病毒变异
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是主要病原体,其基因重组可能导致毒力增强。EV71型更易引起重症,需警惕持续高热、肢体抖动等神经系统症状。
5、未接种疫苗
EV71灭活疫苗可预防重症手足口病,但部分家长因认知不足未及时接种。6月龄至5岁儿童建议完成两剂次接种,间隔1个月。
预防手足口病需加强个人卫生管理,患儿应居家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注意观察有无嗜睡、呕吐等重症表现,出现异常及时就医。日常可食用猕猴桃、胡萝卜等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A的食物,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衣物餐具需煮沸消毒,玩具可用含氯消毒剂擦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