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氰菊酯中毒急救方法有哪些
甲氰菊酯中毒急救方法主要有脱离污染源、皮肤清洗、眼部冲洗、口服中毒处理和及时就医。甲氰菊酯是一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可通过皮肤接触、呼吸道吸入或误食导致中毒,需根据接触途径采取针对性急救措施。
1、脱离污染源
立即将患者转移至通风良好的安全区域,避免继续接触农药。若为密闭空间中毒,需打开门窗加强通风,救援人员应佩戴防护装备再进入现场。同时脱去被污染的衣物,用塑料袋密封处理,防止二次暴露。
2、皮肤清洗
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接触农药的皮肤15分钟以上,特别注意指甲缝、毛发等易残留部位。避免使用热水或用力擦洗,防止皮肤屏障破坏加速毒物吸收。冲洗后可选用肥皂水轻柔清洁,但不可用酒精等有机溶剂。
3、眼部冲洗
发生眼睛溅入时,立即用生理盐水或清洁冷水冲洗眼球至少15分钟。冲洗时保持眼睑翻开,确保结膜囊充分清洁,注意水流需从鼻侧流向耳侧。冲洗后覆盖无菌纱布,禁止揉搓眼睛。
4、口服中毒处理
误服者若意识清醒且无抽搐症状,可先饮用200-300毫升温水后催吐。但昏迷、抽搐或腐蚀性症状患者禁止催吐,应立即送医。可口服活性炭吸附毒物,用量为成人50克,儿童1克/公斤体重,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使用。
5、及时就医
所有甲氰菊酯中毒患者均需尽快送医,途中保持呼吸道通畅。医院可能采取洗胃、导泻、血液净化等治疗,并使用阿托品控制腺体分泌,苯妥英钠缓解抽搐。需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电解质及神经系统症状。
甲氰菊酯中毒后24小时内为关键救治期,即使症状轻微也需留院观察。康复期应多饮水促进毒物代谢,避免高脂饮食加重肝脏负担。接触农药人员应穿戴防护服、口罩和护目镜,作业后彻底清洁皮肤。家庭存放农药须原包装密封,置于儿童无法触及的专用柜中,不可用饮料瓶分装。出现头晕、恶心、肌肉震颤等疑似中毒症状时,须立即停止作业并就医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