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是一种妊娠晚期特有的严重肝脏疾病,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黄疸、上腹疼痛、凝血功能障碍、意识模糊等症状。治疗方法主要有终止妊娠、血浆置换、保肝治疗、营养支持、并发症防治等。
1、终止妊娠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确诊后应立即终止妊娠,这是治疗的关键措施。通过剖宫产或引产方式结束妊娠可阻止病情进展,多数患者在终止妊娠后肝功能逐渐恢复。终止妊娠时机需根据孕周、病情严重程度综合评估,延迟处理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2、血浆置换
血浆置换可快速清除血液中的毒性物质,改善凝血功能,适用于伴有严重凝血障碍或肝性脑病的患者。该治疗能暂时替代肝脏功能,为肝细胞再生争取时间,通常需要连续进行多次。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电解质平衡和血流动力学状态。
3、保肝治疗
可使用多烯磷脂酰胆碱、还原型谷胱甘肽、腺苷蛋氨酸等药物保护肝细胞膜,促进肝细胞修复。这些药物能减轻氧化应激损伤,改善肝脏代谢功能。用药期间需定期检测肝功能指标,观察黄疸消退情况。
4、营养支持
患者常存在严重营养不良,需通过肠内或肠外营养补充足够热量和蛋白质。营养支持应以低脂、高碳水化合物为主,适当补充支链氨基酸。严重肝功能障碍时需限制蛋白质摄入,避免诱发肝性脑病。
5、并发症防治
需重点防治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急性肾衰竭、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凝血功能障碍可补充新鲜冰冻血浆和凝血因子,肾功能不全需及时血液净化治疗。监测生命体征和实验室指标变化,早期识别并发症征兆。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患者应严格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外界刺激。饮食宜选择易消化、低脂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少量多餐。恢复期可逐步增加活动量,但仍需避免劳累。定期复查肝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观察病情转归。哺乳期用药需谨慎,部分保肝药物可能通过乳汁分泌。保持良好心态,配合医生治疗,有助于促进康复。出现任何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不可自行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