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的实验室检查

新生儿败血症的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常规检查、C反应蛋白检测、降钙素原检测、血培养及脑脊液检查等。这些检查有助于明确感染程度、病原体类型及并发症情况,需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新生儿败血症的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是筛查感染的基础项目,重点关注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及血小板数值。新生儿败血症可能出现白细胞异常升高或降低,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伴核左移,血小板减少提示感染加重。但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的血象变化可能不典型,需动态监测。

2、C反应蛋白检测

C反应蛋白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感染后6-8小时即可升高。数值超过8mg/L时需警惕细菌感染,动态监测可评估治疗效果。需注意围产期窒息、颅内出血等非感染因素也可能导致轻度升高,需结合其他指标判断。

3、降钙素原检测

降钙素原对细菌感染特异性较强,出生后72小时内超过0.5ng/ml或之后超过2ng/ml具有诊断价值。其水平与感染严重程度相关,在鉴别早发型和晚发型败血症时意义显著,但需排除严重窒息等应激状态干扰。

新生儿败血症的实验室检查

4、血培养检查

血培养是确诊的金标准,需在使用抗生素前采集至少1ml血液。阳性结果可明确病原体并指导用药,但阴性不能排除诊断。早发型败血症常见B族链球菌、大肠埃希菌,晚发型以葡萄球菌、克雷伯菌为主,采血时应严格无菌操作。

5、脑脊液检查

对于合并嗜睡、惊厥等神经系统症状的患儿,需进行脑脊液检查。包括常规、生化及培养,化脓性脑膜炎时可见白细胞增多、糖含量降低、蛋白升高。腰椎穿刺有创且新生儿耐受差,需评估获益风险后实施。

新生儿败血症的实验室检查

新生儿败血症的实验室检查需根据胎龄、日龄及临床表现个体化选择。除上述项目外,血清白介素6、血清淀粉样蛋白A等新型标志物也逐渐应用于临床。家长需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标本采集,避免因标本污染影响结果。治疗期间应定期复查感染指标,观察喂养状况、体温及反应力变化,维持适宜环境温度,严格手卫生减少交叉感染风险。母乳喂养有助于提供免疫保护,重症患儿可考虑输注免疫球蛋白增强抵抗力。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