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上皮内瘤变和异型增生
上皮内瘤变和异型增生均属于癌前病变,指上皮细胞在形态和排列上出现异常但尚未突破基底膜的状态,主要发生于消化道、宫颈等黏膜组织。上皮内瘤变可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异型增生则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两者均可能由慢性炎症、HPV感染、基因突变等因素引起。
1、上皮内瘤变
上皮内瘤变是病理学术语,强调细胞核增大、染色加深等恶性特征,但未形成浸润性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细胞异型性较轻,通常与慢性刺激相关,如胃黏膜肠上皮化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细胞异型性显著,与宫颈高危型HPV持续感染密切相关,需通过内镜活检或锥切术明确诊断。
2、异型增生
异型增生描述细胞排列紊乱和分化异常,轻度者常见于萎缩性胃炎伴肠化,中度可能进展为Barrett食管,重度异型增生与结直肠腺瘤癌变相关。病理表现为细胞极性消失、核分裂象增多,可通过染色体内镜或醋酸白试验辅助识别。
3、发病机制
两者共同涉及p53基因失活、端粒酶激活等分子事件。长期胃酸反流导致食管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取代,幽门螺杆菌感染诱发胃黏膜异常修复,吸烟和酒精则通过氧化损伤加速支气管上皮恶性转化。
4、诊断方法
消化系统病变依赖高清内镜联合窄带成像,宫颈病变采用TCT和HPV分型检测。病理诊断需观察细胞核浆比例失调、核仁明显等特征,免疫组化检测Ki-67高表达可辅助判断进展风险。
5、干预策略
低级别病变建议消除诱因并随访,如根除幽门螺杆菌;高级别病变需内镜下黏膜剥离或冷冻消融。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可行LEEP刀手术,合并HPV感染需配合干扰素治疗。
定期筛查是管理癌前病变的关键,40岁以上人群应每1-3年接受胃肠镜检查,HPV疫苗接种可预防70%宫颈病变。日常需减少腌制食品摄入,补充叶酸和维生素D有助于黏膜修复,戒烟限酒可降低病变进展概率。出现反复腹痛、异常阴道出血等症状时须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