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真菌感染性口炎是什么原因引起
小儿真菌感染性口炎通常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可能与环境潮湿、免疫力低下、长期使用抗生素、口腔卫生不良、接触污染物品等因素有关。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
1、环境潮湿
婴幼儿长期处于潮湿环境容易滋生真菌,特别是使用未彻底消毒的奶瓶、安抚奶嘴等物品。家长需定期煮沸消毒喂养器具,保持居所通风干燥,避免真菌滋生。哺乳期母亲应注意乳房清洁,防止交叉感染。
2、免疫力低下
早产儿、营养不良或患有免疫缺陷疾病的儿童更易发生真菌感染。这类患儿可能出现反复口腔白膜、进食哭闹等症状。建议家长加强营养支持,遵医嘱使用转移因子口服溶液、匹多莫德颗粒等免疫调节剂,同时避免接触感染源。
3、长期使用抗生素
广谱抗生素会破坏口腔正常菌群平衡,导致真菌过度繁殖。表现为口腔黏膜出现乳白色凝乳状斑块。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可配合使用制霉菌素混悬液涂抹患处,哺乳前后用碳酸氢钠溶液清洁口腔。
4、口腔卫生不良
婴幼儿唾液分泌少,夜间哺乳后未清洁口腔易滋生真菌。家长应使用无菌纱布蘸温水轻柔擦拭牙龈和颊黏膜,避免用力过度损伤黏膜。已出牙的幼儿可选用软毛指套牙刷清洁,预防真菌定植。
5、接触污染物品
通过被污染的玩具、成人手指等途径传播真菌。患儿常伴口角糜烂、拒食等症状。治疗可选用克霉唑口腔药膜,严重时需口服氟康唑颗粒。所有接触物品应单独消毒,照顾者需规范洗手后再接触患儿。
预防小儿真菌性口炎需注意保持喂养器具清洁干燥,母乳喂养前清洁乳头,避免滥用抗生素。患儿饮食宜温凉流质,可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日常使用专用毛巾和餐具,玩具定期用沸水烫洗。若口腔白膜持续不消退或伴随发热,须及时到儿科或口腔科就诊,避免继发全身性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