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主要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寒战、脱水休克、神经症状等。细菌性食物中毒通常由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大肠杆菌、肉毒杆菌等病原体引起。
1、恶心呕吐
进食被污染食物后最早出现的症状,多伴有胃部不适感。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可直接刺激呕吐中枢,发病急骤且呕吐剧烈。沙门氏菌感染则以恶心为主,呕吐程度相对较轻。呕吐物多为未消化食物或含有胆汁。
2、腹痛腹泻
肠道痉挛性疼痛多位于脐周或下腹部,排便后可暂时缓解。腹泻每日可达十余次,典型表现为水样便或黏液便,严重者可出现血便。副溶血性弧菌感染常见洗肉水样便,大肠杆菌O157感染可能引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3、发热寒战
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侵袭性病原体感染常伴随38℃以上中高度发热。毒素型中毒体温多正常或仅有低热,但肉毒杆菌中毒可能出现反常的体温过低。寒战症状提示菌血症可能,需警惕败血症风险。
4、脱水休克
频繁呕吐腹泻导致体液大量丢失,表现为口渴尿少、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等脱水体征。严重者可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厥冷等循环衰竭表现。老年人和婴幼儿更易发生电解质紊乱及休克。
5、神经症状
肉毒杆菌中毒特征性表现为对称性颅神经麻痹,先出现视物模糊、眼睑下垂,继而发展为吞咽困难、呼吸困难。某些细菌毒素可能引起头晕头痛、肌肉无力等非特异性神经症状,需与脑血管意外鉴别。
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后应立即停止进食可疑食物,少量多次补充口服补液盐。腹泻初期不宜盲目使用止泻药,发热超过38.5℃可物理降温。出现意识改变、持续呕吐、血便或尿量明显减少时需紧急就医。日常需注意食材新鲜度,生熟食品分开处理,剩余食物冷藏不超过24小时,食用前彻底加热至中心温度70℃以上。高危人群如孕妇、婴幼儿、老年人应避免生食海鲜及未灭菌乳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