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什么病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属于急性脑血管病。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由颅内动脉瘤破裂、脑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因素引起,典型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颈项强直等症状。
1、病因
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约占全部病例的百分之八十。脑血管畸形如动静脉畸形也是重要诱因,多见于年轻患者。高血压动脉硬化可导致血管壁结构改变增加破裂风险。其他少见原因包括脑肿瘤卒中、血液病、抗凝治疗并发症等。
2、症状
典型症状为突发炸裂样剧烈头痛,多描述为一生中最严重的头痛。常伴有喷射性呕吐、短暂意识丧失。体格检查可见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部分患者出现癫痫发作。严重者可迅速陷入昏迷,伴有瞳孔不等大、肢体瘫痪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3、诊断
头部CT平扫是首选检查,可显示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影。腰椎穿刺发现均匀血性脑脊液具有确诊价值。脑血管造影能明确出血原因和部位,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临床需与脑出血、偏头痛、脑膜炎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4、治疗
急性期需绝对卧床休息,控制血压和颅内压。尼莫地平可用于预防脑血管痉挛。对于动脉瘤性出血,可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或开颅夹闭术。脑积水患者需行脑室引流术。恢复期应进行认知功能康复训练,预防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5、预后
约三分之一的患者在首次出血时死亡,幸存者中半数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残疾。再出血和脑血管痉挛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早期明确病因并针对性治疗可改善预后。患者需长期随访,控制高血压等危险因素,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出院后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屏气动作。饮食以低盐低脂为主,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遵医嘱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定期复查脑血管情况。家属需学习识别头痛加重、意识改变等预警症状,发现异常及时送医。康复期可进行适度的认知训练和肢体功能锻炼,但需避免过度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