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偏低怎么回事
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偏低可能由营养不良、维生素B6缺乏、慢性酒精中毒、甲状腺功能减退或代谢性疾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补充营养素、戒酒、治疗原发病等方式改善。
1、营养不良:
长期蛋白质或热量摄入不足会导致肝脏合成转氨酶能力下降。常见于极端节食、消化吸收障碍患者,需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如鱼肉、豆制品,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肠内营养制剂。
2、维生素B6缺乏:
维生素B6是转氨酶辅酶的重要成分,缺乏时酶活性降低。多见于长期偏食、妊娠期女性,可通过食用动物肝脏、全谷物补充,严重缺乏时需口服吡哆醇补充剂。
3、慢性酒精中毒:
酒精代谢消耗大量辅酶,长期饮酒会抑制肝脏酶系统功能。患者多伴有γ-谷氨酰转肽酶升高,戒酒4-8周后多数可逐渐恢复,需配合护肝治疗。
4、甲状腺功能减退:
甲状腺激素水平不足会降低全身代谢率,影响酶合成。典型表现为TSH升高伴T4降低,需补充左甲状腺素钠,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
5、代谢性疾病:
某些遗传代谢病如尿素循环障碍会导致转氨酶异常偏低,多伴有血氨升高或特殊代谢产物堆积,需通过基因检测确诊并针对性补充缺乏的代谢中间产物。
日常需保证每日摄入足量优质蛋白(每公斤体重1-1.5克),优先选择深海鱼、鸡胸肉等低脂高蛋白食物;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B6的香蕉、菠菜摄入;避免空腹饮酒;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应定期复查甲功并调整药量;存在不明原因持续低值或伴随乏力、水肿等症状时,建议内分泌科就诊排查Wilson病等罕见病因。建议每半年复查肝功能,动态观察转氨酶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