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后脸肿是什么原因,怎么办
拔牙后脸肿通常由创伤反应、感染、干槽症、过敏反应或凝血功能异常引起,可通过冷热敷、药物控制、口腔清洁、饮食调整和及时复诊等方式缓解。
1.创伤反应:
拔牙过程中器械对软组织的机械刺激会导致局部毛细血管破裂,形成组织水肿。术后24小时内表现为患侧面颊轻微肿胀伴胀痛,属于正常生理反应。建议使用冰袋间断冷敷患处,每次15分钟,间隔1小时重复,可有效收缩血管减轻肿胀。
2.细菌感染:
口腔厌氧菌侵入牙槽窝可能引发局限性蜂窝织炎,多发生在术后3-5天,伴随明显红肿热痛和脓性分泌物。临床常用甲硝唑联合阿莫西林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需配合0.12%氯己定含漱液每日漱口3次,每次含漱30秒。
3.干槽症:
牙槽窝血凝块脱落导致的骨面暴露,常发生于术后2-3天,疼痛放射至耳颞部并伴腐臭味。这种情况需口腔医生进行清创处理,局部填塞碘仿纱条,必要时口服布洛芬缓解疼痛,避免用患侧咀嚼食物。
4.过敏反应:
少数患者对麻醉药物或术后用药产生Ⅰ型超敏反应,表现为迅速发展的面部水肿伴瘙痒感。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口服氯雷他定等抗组胺药物,严重时需肌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
5.凝血异常:
血小板减少或服用抗凝药物者易发生持续渗血,血液积聚在组织间隙形成血肿。术前应完善凝血功能检查,术后可局部压迫止血棉球1小时,必要时静脉注射维生素K1改善凝血功能。
术后48小时内选择温凉流质饮食如牛奶、米汤,避免辛辣刺激及过热食物。保持口腔清洁但24小时内勿刷牙漱口,之后使用软毛牙刷轻柔清洁。睡眠时垫高枕头促进静脉回流,两周内避免剧烈运动和蒸桑拿。若肿胀持续加重伴发热、张口困难等症状,需立即返院排查颌间隙感染等并发症。恢复期间可适量补充维生素C和蛋白质促进组织修复,但需避免用吸管吮吸以防血凝块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