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最常见的腹外疝有哪些
临床上最常见的腹外疝包括腹股沟疝、股疝、脐疝、切口疝和白线疝五种类型。
1、腹股沟疝:
腹股沟疝占腹外疝的75%,分为斜疝和直疝。斜疝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男性,疝囊经腹股沟管突出;直疝好发于老年男性,疝囊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直接向前突出。典型表现为腹股沟区可复性包块,站立时明显,平卧消失。嵌顿时需急诊手术,常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或腹腔镜疝修补术治疗。
2、股疝:
股疝好发于中老年女性,疝囊经股管向卵圆窝突出。由于股环狭小,嵌顿率高达60%。表现为腹股沟韧带下方半球形包块,易误诊为淋巴结肿大。确诊后应尽早行疝囊高位结扎加修补术,可采用McVay法或腹膜前间隙修补。
3、脐疝:
脐疝分为婴幼儿型和成人型。婴幼儿型多可自愈,2岁后未愈需手术;成人型与腹压增高有关,表现为脐部柔软膨隆。传统手术采用Mayo重叠缝合,现多使用补片修补。妊娠期脐疝需产后6个月再评估手术。
4、切口疝:
切口疝发生于腹部手术后,与切口感染、缝合技术等因素相关。疝环直径大于4厘米需使用补片修补,腹腔镜下IPOM术式能显著降低复发率。术前需控制血糖、改善营养状态,术后3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
5、白线疝:
白线疝多见于肥胖、妊娠人群,因腹白线纤维断裂导致。上腹部中线处出现可复性包块,咳嗽时明显。无症状小疝可观察,症状明显者需行补片修补术。腹腔镜下白线重建术创伤小、恢复快。
腹外疝患者应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提重物及长期咳嗽等腹压增高行为。术后早期进行腹式呼吸训练,6周后逐步恢复轻度运动。饮食需保证优质蛋白摄入促进组织修复,多食膳食纤维预防便秘。定期随访观察复发迹象,切口疝患者需终身控制体重。出现突发剧痛、包块不能回纳等嵌顿表现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