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衰竭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急性肾衰竭的5个主因须知
急性肾衰竭主要由肾前性因素、肾性因素、肾后性因素、药物或毒物损伤、严重感染等五类原因引起。具体包括血容量不足、肾脏缺血缺氧、尿路梗阻、肾毒性物质损害、脓毒症等因素。
1、肾前性因素:
血容量急剧减少是急性肾衰竭的常见诱因。严重脱水、大量失血、烧伤导致体液丢失,或心功能不全引起有效循环血量下降,均可造成肾脏灌注不足。此时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但肾脏结构尚未发生实质性损害,及时补液扩容可逆转肾功能恶化。
2、肾性因素:
肾实质损伤多由急性肾小管坏死导致。缺血再灌注损伤、横纹肌溶解释放的肌红蛋白、溶血产生的血红蛋白等可直接损害肾小管上皮细胞。肾小球肾炎、间质性肾炎等原发性肾脏疾病也会引发急性肾功能减退,常伴随蛋白尿、血尿等尿液异常。
3、肾后性因素:
尿路梗阻使尿液排出受阻,肾盂内压力增高压迫肾实质。双侧输尿管结石、前列腺增生、肿瘤压迫等均可造成梗阻性肾病。早期解除梗阻后肾功能多可恢复,若梗阻时间超过2周可能造成不可逆损伤。
4、肾毒性物质: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造影剂、重金属等具有直接肾毒性。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少肾脏血流,化疗药物代谢产物可沉积在肾小管。接触有机溶剂、蛇毒、毒蘑菇等生物毒素也会导致急性肾小管坏死。
5、全身性感染:
严重感染时病原体释放内毒素激活炎症反应,引起全身血管扩张和微循环障碍。脓毒症休克导致血压下降和肾脏低灌注,同时炎症因子直接损伤肾小管细胞。革兰阴性菌感染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时,肾衰竭发生率可达50%以上。
预防急性肾衰竭需保持每日1500-2000毫升饮水量,避免滥用肾毒性药物,控制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出现尿量骤减、水肿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治疗期间需严格限制高钾食物摄入,根据肾功能调整蛋白质摄入量至每公斤体重0.6-0.8克,优先选择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等。恢复期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肾脏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