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怎么引起的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可能由严重感染、恶性肿瘤、创伤、产科并发症、免疫性疾病等原因引起。DIC是一种以全身性凝血功能紊乱为特征的危重症,表现为微血栓形成、出血倾向及多器官功能障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怎么引起的

1、严重感染:

败血症等严重感染是DIC最常见诱因。细菌内毒素或病毒可直接激活凝血系统,同时炎症反应会破坏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触发凝血级联反应。治疗需积极控制感染源,使用抗生素,必要时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补充凝血因子。

2、恶性肿瘤: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胰腺癌等恶性肿瘤细胞可分泌促凝物质。肿瘤组织坏死也会释放组织因子,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伴随血小板减少、纤维蛋白原降低等实验室异常。需针对原发肿瘤进行化疗或手术,同时监测凝血功能。

3、重大创伤:

严重烧伤、多发骨折等组织损伤会释放大量组织因子入血,启动凝血过程。创伤后休克导致的微循环障碍会加重DIC进展。需紧急处理创伤,纠正休克,必要时进行成分输血治疗。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怎么引起的

4、产科急症:

羊水栓塞、胎盘早剥等产科并发症时,羊水或胎盘组织进入母体血液循环,作为强效促凝物质引发DIC。表现为突发呼吸困难、阴道大出血。需立即终止妊娠,维持循环稳定,补充凝血因子。

3、免疫性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病可产生抗磷脂抗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同时激活补体系统。患者常伴有皮肤瘀斑、关节痛等症状。需使用糖皮质激素抑制免疫反应,联合抗凝治疗。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怎么引起的

DIC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避免碰撞受伤。饮食宜选择软质易消化食物,减少粗糙食物对消化道黏膜的机械刺激。急性期应限制活动,恢复期可逐步进行床边被动运动。日常需密切观察皮肤黏膜出血点、尿量及意识状态变化,任何异常出血倾向都需立即就医。定期监测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实验室指标,严格遵医嘱调整抗凝治疗方案。保持环境温湿度适宜,预防感染。心理上需缓解患者焦虑情绪,家属应学习基本护理知识配合治疗。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