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糜烂性胃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慢性糜烂性胃炎主要由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非甾体抗炎药使用、胆汁反流、应激因素和不良饮食习惯引起。
1、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慢性糜烂性胃炎最常见的致病因素,该细菌通过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胃酸直接侵蚀胃壁组织。感染后可能伴随上腹隐痛、餐后饱胀感,根除治疗需采用抗生素联合质子泵抑制剂的标准四联疗法。
2、药物刺激: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会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削弱胃黏膜保护机制。这类药物相关性胃炎常表现为胃部烧灼感,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或配合胃黏膜保护剂使用。
3、胆汁反流:
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会溶解胃黏膜表面黏液层,胆盐和胰酶直接损伤上皮细胞。常见于胃切除术后或幽门功能障碍患者,典型症状为口苦、呕吐胆汁样液体,可通过促胃肠动力药改善。
4、应激因素:
严重创伤、大手术或精神压力会导致胃黏膜微循环障碍,引发应激性糜烂。这类病变起病急骤,可能出现呕血或黑便,需及时处理原发病因并静脉使用抑酸药物。
5、饮食不当:
长期摄入辛辣刺激食物、过量饮酒或进食不规律会持续刺激胃酸分泌。高盐饮食还会促进幽门螺杆菌定植,形成恶性循环。调整饮食结构后多数功能性症状可自行缓解。
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日常需保持规律进食习惯,建议采用少食多餐方式减轻胃部负担。饮食选择应避免腌制、油炸食品,优先摄入富含维生素U的卷心菜、南瓜等食物。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控制每日食盐摄入量低于5克。适当补充益生菌有助于改善肠道菌群平衡,同时需严格戒烟限酒。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体重下降、贫血等报警症状时,应及时进行胃镜复查评估黏膜修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