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是如何通过呼吸道传播的
结核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当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飞沫被健康人吸入后可能导致感染。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直接吸入飞沫、接触污染物再触摸口鼻、密闭空间长时间暴露、免疫力低下者易感及母婴垂直传播。
1、飞沫吸入:
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在咳嗽或打喷嚏时,会产生直径1-5微米的含菌飞沫核,这些微粒可在空气中悬浮数小时。健康人吸入10-200个结核杆菌即可能感染,尤其在与患者近距离(1米内)接触时风险显著增加。飞沫传播是结核病最主要的传播方式。
2、接触传播:
结核杆菌可附着在患者使用的餐具、衣物等物品表面存活数周。当健康人触摸污染物后未彻底洗手即接触口鼻,可能造成间接感染。这种传播方式在卫生条件较差的集体环境中更为常见,需注意日常物品的消毒处理。
3、空气滞留:
通风不良的密闭空间会大幅提升传播风险。医院病房、监狱、宿舍等场所若空气流通不足,飞沫核浓度持续积累,即使非密切接触者也可能感染。每小时6-12次的空气交换可有效降低传播概率。
4、免疫缺陷:
HIV感染者、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人群对结核杆菌的防御能力下降。这类人群感染后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的风险是普通人的20-30倍,且更易出现肺外结核传播。
5、母婴传播:
孕妇患活动性结核时,细菌可能通过胎盘或分娩时的血液接触传染给胎儿。虽然发生率不足2%,但新生儿感染后易进展为全身粟粒性结核,需在出生后立即进行预防性治疗。
预防结核病传播需多管齐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应佩戴口罩并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密切接触者需进行结核菌素皮肤试验或γ-干扰素释放试验筛查;保持室内通风每日至少2小时;对高风险人群建议接种卡介苗。普通人群通过均衡饮食(保证优质蛋白和维生素A/C/D摄入)、规律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锻炼)可增强免疫力。出现持续咳嗽超过2周、低热盗汗等症状时,应及时到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痰涂片检查和胸部影像学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