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表现

视网膜静脉阻塞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眼底血管疾病,也是较易致盲的眼底病,仅次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发病人群一般以中年以上人群为主。它的病因比较复杂,与高血压、动脉硬化、外伤、过度疲劳等都有一定的关系,且常常为多病因致病。

轻型视网膜静脉阻塞,即在非缺血型、高渗透型或部分性阻塞时,患者会有轻微的视力和视野轻度减退,有时甚至没有任何自觉症状。在重型视网膜静脉阻塞时,由于中央静脉的完全阻塞,大多数病人会有视物模糊、视力明显减退甚至仅存光感的症状,不及时治疗易致盲。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并发症和后遗症较多,主要有黄斑囊样水肿、黄斑前膜形成黄斑瘢痕、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落等。其中,黄斑囊样水肿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为常见。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病因比较复杂,为多因素致病。与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高黏度和血流动力学异常等有密切关系。外伤、口服避孕药或过度疲劳等均可为发病的诱因。总之,视网膜静脉阻塞常为多因素致病,既有血管异常也有血液成分的改变或血流动力学异常的因素。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表现

1.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表现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分为2种类型:

(1)轻型又称非缺血型(nonischemic)、高渗透型(hyperpermeable)或部分性(partial)阻塞。自觉症状轻微或全无症状,根据黄斑受损的程度,视力可以正常或轻度减退,视野正常或有轻度改变。

(2)重型早期大多数患者有视物模糊、视力明显减退,严重者视力降至手动,合并动脉阻塞者可降至仅有光感。可有浓密中心暗点的视野缺损或周边缩窄。眼底检查可见视盘高度水肿充血,边界模糊并可被出血掩盖。晚期一般在发病6~12个月后进入晚期,视盘水肿消退,颜色恢复正常或变淡,其表面或边缘常有睫状视网膜侧支血管形成,呈环状或螺旋状,比较粗大;或有新生血管形成,呈卷丝状或花环状,比较细窄,有的可突入玻璃体内,在眼底漂浮。黄斑水肿消退,有色素紊乱,或花瓣状暗红色斑,提示以往曾有黄斑囊样水肿。严重者视网膜胶质增生,成纤维细胞聚集形成继发性视网膜前膜,或掺杂有色素的瘢痕形成,视力严重受损。动脉管径大多数变细并有白鞘,有的完全闭塞呈银丝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