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诊断牙周病的方法是什么
牙周病的临床诊断方法主要包括牙周探诊检查、影像学检查、牙周指数评估、微生物检测以及全身因素评估。
1、牙周探诊:
使用牙周探针测量牙龈沟或牙周袋深度,正常值为1-3毫米,超过3毫米提示牙周袋形成。探诊同时记录出血指数(BOP),出血点位超过20%提示活动性炎症。探诊深度与附着丧失程度是判断牙周炎分期的重要依据。
2、影像学检查:
全口曲面断层片或根尖片可显示牙槽骨吸收程度,水平型吸收提示慢性牙周炎,垂直型吸收多与侵袭性牙周炎相关。锥形束CT(CBCT)能三维评估骨缺损形态,对复杂病例的手术设计具有指导价值。
3、牙周指数:
采用社区牙周指数(CPI)或牙周炎分期分级系统(2018新分类)评估疾病严重程度。包括探诊深度、临床附着丧失、出血情况、牙齿松动度等参数,综合判断属于牙龈炎(G期)或牙周炎(I-IV期)。
4、微生物检测:
通过PCR或DNA探针检测龈下菌斑中的牙周致病菌,如伴放线聚集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等。对顽固性牙周炎或全身疾病相关牙周炎患者,微生物分析可指导靶向抗生素使用。
5、全身评估:
排查糖尿病、血液病、免疫缺陷等系统性疾病对牙周组织的影响。妊娠期牙龈炎需监测激素水平,药物性牙龈增生需记录钙通道阻滞剂等用药史。吸烟史评估采用包年数量化计算。
确诊牙周病后建议每日使用巴氏刷牙法配合牙线清洁,每3-6个月进行专业洁治。含氯己定漱口水可短期控制菌斑,但需避免长期使用导致牙齿着色。均衡摄入维生素C和钙质有助于维持牙周组织健康,柑橘类水果和乳制品是理想选择。有吸烟习惯者应制定戒烟计划,糖尿病患者需加强血糖监测。对于III-IV期牙周炎患者,牙周基础治疗后可能需进行翻瓣术、引导组织再生术等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