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基锯齿状病变是什么意思

广基锯齿状病变是结直肠黏膜的一种癌前病变,主要特征为锯齿状腺体结构和广基生长模式,可分为广基锯齿状腺瘤/息肉(SSA/P)、传统锯齿状腺瘤(TSA)和增生性息肉(HP)三种亚型。

1、病理特征:

广基锯齿状病变在显微镜下呈现腺体边缘锯齿状改变,细胞核排列紊乱,常伴随黏液分泌增多。与普通腺瘤不同,其癌变途径多通过甲基化沉默途径而非经典腺瘤-癌序列。

2、发病机制:

病变与BRAF基因突变密切相关,导致MAPK信号通路异常激活。高龄、吸烟、高脂饮食是主要诱因,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部分患者存在错配修复基因甲基化现象。

3、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偶见便潜血阳性或排便习惯改变。内镜下表现为扁平或轻微隆起病灶,表面黏膜呈脑回状或结节状,好发于近端结肠,易被粪便遮盖漏诊。

4、诊断标准:

需结合白光内镜、染色内镜和窄带成像技术,确诊依赖病理活检。典型特征包括隐窝底部扩张、水平生长基底、锯齿状结构超过隐窝下1/3。需与炎性息肉、幼年性息肉鉴别。

5、治疗原则:

直径≥5毫米的病变建议内镜下完整切除,采用内镜黏膜切除术或分片黏膜切除术。伴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者需追加外科手术。术后每1-3年需结肠镜随访。

日常需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每日不少于30克,推荐燕麦、奇亚籽等可溶性纤维。限制红肉及加工肉制品,每周不超过500克。保持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戒烟并控制体重指数在18.5-23.9之间。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5年进行粪便潜血检测,有家族史者需提前至35岁开始结肠镜筛查。术后患者应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每日分别摄入800IU和1000毫克,可能降低复发风险。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