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细胞性贫血是怎么回事,怎么办
正细胞性贫血可能由营养缺乏、慢性疾病、骨髓造血功能障碍、溶血性贫血、遗传性疾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补充造血原料、治疗原发病、免疫调节、输血支持、基因治疗等方式干预。
1、营养缺乏:
铁元素、维生素B12或叶酸摄入不足会影响血红蛋白合成,导致红细胞体积正常但数量减少。需通过动物肝脏、深绿色蔬菜等食物补充营养素,严重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右旋糖酐铁、维生素B12注射液等药物。
2、慢性疾病:
慢性肾病、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会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可能与炎症因子干扰促红细胞生成素有关,常伴乏力、面色苍白。需控制原发病进展,必要时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注射液改善贫血。
3、骨髓异常: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会导致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障碍,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需根据分型采用免疫抑制剂或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4、溶血因素:
自身免疫性溶血或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会加速红细胞破坏,可能因抗体攻击或细胞膜缺陷引起,可见黄疸、脾肿大。需使用糖皮质激素或行脾切除术。
5、遗传缺陷:
地中海贫血、镰刀型贫血等血红蛋白病属于基因突变所致,红细胞形态正常但携氧能力下降。轻型患者需预防感染,重型需定期输血配合祛铁治疗。
日常需保持均衡饮食,重点补充富含蛋白质、铁、维生素B族的食物如瘦肉、蛋黄、菠菜。避免剧烈运动加重缺氧症状,建议选择散步、瑜伽等温和锻炼。定期监测血常规指标,出现心悸、头晕加重应及时血液科就诊。长期贫血患者需注意保暖,改变体位时动作缓慢以防晕厥。备孕女性及青少年生长发育期应加强贫血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