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患者皮肤瘙痒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有哪些
尿毒症患者皮肤瘙痒可能由毒素蓄积、钙磷代谢紊乱、皮肤干燥、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周围神经病变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调节、皮肤护理、透析充分性评估、营养干预、对症治疗等方式缓解。
1、毒素蓄积:
尿毒症患者肾功能衰竭导致尿素等代谢产物无法排出,蓄积在血液中刺激皮肤神经末梢。需加强透析治疗清除中小分子毒素,必要时采用血液灌流或高通量透析膜。
2、钙磷代谢紊乱:
高磷血症和低钙血症会刺激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异常,引发皮肤钙盐沉积。需限制磷摄入并使用磷结合剂,同时补充活性维生素D调节钙磷平衡。
3、皮肤干燥:
皮脂腺萎缩和汗液分泌减少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建议每日使用无刺激保湿剂,洗澡水温控制在40℃以下,避免碱性肥皂清洁。
4、继发甲旁亢:
甲状旁腺激素过度分泌会引起皮肤内钙盐异常沉积。可通过拟钙剂西那卡塞或甲状旁腺切除术控制激素水平,同时监测血钙磷变化。
5、周围神经病变:
尿毒症毒素损伤周围神经导致异常感觉。可尝试加巴喷丁等神经调节药物,配合局部冷敷缓解症状,需注意药物经肾脏代谢的剂量调整。
尿毒症皮肤瘙痒患者需保持每日水分摄入1500-2000毫升,限制高磷食物如动物内脏、坚果摄入,选择棉质透气衣物。每周进行3-5次30分钟散步等低强度运动促进血液循环,洗澡后3分钟内涂抹含神经酰胺的保湿乳。定期监测血肌酐、尿素氮、钙磷及甲状旁腺激素水平,透析患者需评估KT/V值达标情况。瘙痒剧烈影响睡眠时可咨询医生使用抗组胺药,避免抓挠导致皮肤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