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溶血病 新生儿溶血病的症状表现介绍
新生儿溶血病是因母婴血型不合引发的免疫性溶血反应,主要表现为黄疸、贫血、肝脾肿大、水肿及核黄疸。溶血病的症状发展可分为早期表现、进展期和终末期三个阶段。
1、黄疸:
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进行性加重的黄疸是典型早期表现。由于红细胞破坏导致胆红素升高,皮肤和巩膜黄染程度与溶血严重性相关。光照疗法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是常用干预手段,重度病例需换血治疗。
2、贫血:
溶血造成红细胞数量急剧减少,表现为面色苍白、心率增快、喂养困难。血红蛋白水平可低于100g/L,需通过输血纠正贫血,同时监测网织红细胞计数评估骨髓代偿能力。
3、肝脾肿大:
红细胞碎片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大量吞噬,导致肝脏和脾脏代偿性肿大。触诊可发现肋缘下超过3厘米的质韧包块,超声检查能明确脏器肿大程度。
4、水肿:
严重溶血引发低蛋白血症和心力衰竭时,会出现全身性凹陷性水肿,常见于眼睑、四肢和阴囊。需输注白蛋白改善胶体渗透压,必要时进行利尿治疗。
5、核黄疸:
未结合胆红素透过血脑屏障沉积在基底节,表现为嗜睡、肌张力增高、角弓反张等神经系统症状。这是溶血病最危险的终末期表现,需立即进行换血治疗。
孕期Rh阴性孕妇应定期检测抗体效价,新生儿出生后需密切监测胆红素变化。提倡早期母乳喂养促进胆红素排泄,保持适宜环境温度减少能量消耗。出现皮肤黄染加重、拒奶或抽搐等症状时需紧急就医,避免遗留听力障碍或脑性瘫痪等后遗症。母婴血型不合者再次妊娠前建议进行免疫球蛋白预防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