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骨髓炎的诊断要点是什么
急性骨髓炎的诊断要点主要有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原学检测以及鉴别诊断。
1、临床表现:
急性骨髓炎患者通常表现为突发高热、寒战等全身中毒症状,患肢局部出现剧烈疼痛、红肿、皮温升高及活动受限。儿童多发生在长骨干骺端,成人则常见于椎体或骨盆。若未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慢性骨髓炎或脓毒血症。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显示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C反应蛋白和血沉明显增快。降钙素原检测对细菌感染具有较高特异性。严重者可出现电解质紊乱和肝肾功能异常,需通过生化检查评估全身状态。
3、影像学检查:
X线早期可能仅显示软组织肿胀,发病10-14天后可见骨质破坏或骨膜反应。核磁共振在发病48小时内即可检出骨髓水肿,是早期诊断金标准。CT能清晰显示骨质破坏范围,放射性核素骨扫描适用于多发病灶筛查。
4、病原学检测:
血培养阳性率约50%,穿刺脓液培养可明确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常见。分子生物学检测如PCR技术可快速鉴定病原体。药敏试验结果对指导抗生素选择至关重要,需在用药前规范采集标本。
5、鉴别诊断:
需与急性蜂窝织炎、化脓性关节炎、骨肿瘤等疾病区分。蜂窝织炎无骨痛叩击痛,关节炎以关节腔积液为主,骨肿瘤病程较长且无急性感染征象。儿童还需排除生长痛或白血病骨浸润,必要时行骨髓穿刺检查。
确诊急性骨髓炎后应严格卧床休息,患肢制动抬高以减轻肿胀。饮食需保证每日2000毫升以上水分摄入,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质如鱼肉、蛋奶促进组织修复,补充维生素C增强免疫力。恢复期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渐进式关节活动训练,避免肌肉萎缩。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及患肢血液循环情况,定期复查炎症指标和影像学,防止复发或转为慢性。出现持续高热或疼痛加剧需立即就医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