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分为缺血性中风和什么中风
中风主要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大类。
1、出血性中风:
出血性中风指脑部血管破裂导致血液外溢压迫脑组织,占全部中风病例的15%-20%。常见原因包括高血压引起的微小动脉瘤破裂、脑血管畸形或外伤。典型症状为突发剧烈头痛伴喷射性呕吐,严重者可迅速出现意识障碍。头部CT检查可立即确诊,需紧急降低颅内压并控制出血。
2、高血压相关:
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是出血性中风最主要诱因,持续高压状态会使脑动脉壁发生玻璃样变性。当血压骤升时易导致豆纹动脉等穿支动脉破裂,形成基底节区血肿。这类患者常伴有眼底动脉硬化改变,需终身服用降压药物维持血压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
3、血管畸形:
脑血管发育异常如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等,血管壁结构缺陷使其在血流冲击下逐渐扩张。多数患者在40岁前发病,可能以癫痫发作或反复头痛为前驱症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能清晰显示畸形血管团,介入栓塞或手术切除是根治方法。
4、淀粉样变:
老年性脑淀粉样血管病变多见于65岁以上人群,β淀粉样蛋白沉积使血管脆性增加。特征表现为脑叶多发微出血,常导致反复发生的皮层下出血。这类患者需避免使用抗凝药物,通过核磁共振SWI序列可评估出血风险。
5、继发出血:
缺血性中风后可能出现出血转化,尤其见于大面积脑梗死或溶栓治疗后。血液再灌注损伤破坏血脑屏障,红细胞外渗形成混合性病灶。临床表现为病情稳定后再度恶化,需立即停用抗栓药物并采取脱水治疗。
预防出血性中风需重点控制血压,每日监测并记录血压变化,避免情绪激动和用力排便。饮食采用低盐高钾模式,多食用芹菜、香蕉等含钾丰富食物。适度进行太极拳等舒缓运动,避免剧烈头部晃动动作。定期进行经颅多普勒检查评估脑血管状态,发现异常血管结构及时干预。出血性中风后康复期需循序渐进,早期以被动关节活动为主,后期配合语言和精细动作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