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溶血性贫血的病种繁多,但其具有某些相同特征。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主要与溶血过程持续的时间和溶血的严重程度有关。
慢性溶血多为血管外溶血,发病缓慢,表现贫血、黄疸和脾大三大特征。因病程较长,患者呼吸和循环系统往往对贫血有良好的代偿,症状较轻。由于长期的高胆红素血症可影响肝功能,患者可并发胆石症和肝功能损害。在慢性溶血过程中,某些诱因如病毒性感染,患者可发生暂时性红系造血停滞,持续一周左右,称为再生障碍性危象。
急性溶血发病急骤,短期大量溶血引起寒战、发热、头痛、呕吐、四肢腰背疼痛及腹痛,继之出现血红蛋白尿。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肾衰竭、周围循环衰竭或休克。其后出现黄疸、面色苍白和其他严重贫血的症状和体征。
一、急性型溶血性贫血患者主要是起病急骤,还会有突发寒战、高热、面色苍白、腰酸背痛、气促、乏力、烦燥、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症状,同时游离血红蛋白在血浆内浓度越过130mg%时就会由尿液排出,而出现血红蛋白尿、尿色如浓红茶或酱油样,12小时后就会出现黄疸,而且溶血性贫血疾病的产物会损害肾小管细胞,更会引起坏死和血红蛋白沉积于肾小管,以及周围循环衰弱等因素,后急性溶血性贫血疾病就会导致人们出现肾功能衰竭;而由于贫血、缺氧、严重一些的患者还会发生神志淡漠或昏迷、休克和心功能不全症状。
二、慢性型溶血性贫血患者除乏力、苍白、气促、头晕等一般性贫血症状、体征以外,溶血性贫血患者还会有不同程度的黄疸、脾、肝肿大情况,其中胆结石是比较多见的并发症,一些患者还会发生阻塞性黄疸,多数患者还会有下肢踝部皮肤产生溃疡,不易愈合以及镰形细胞性贫血情况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