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症状
胸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主要表现为下肢无力、感觉异常、排尿障碍等症状,通常由椎间盘退变、外伤、长期不良姿势、脊柱畸形、骨质疏松等因素引起,可通过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
1、椎间盘退变:
随着年龄增长,椎间盘水分流失导致弹性下降,纤维环破裂使髓核向后突出压迫脊髓。患者可能出现胸背部钝痛,活动后加重。早期可通过热敷、低频脉冲电刺激等物理疗法缓解症状,若伴随神经根水肿可短期使用甘露醇脱水治疗。
2、急性外伤:
车祸或高处坠落等暴力作用易导致胸椎间盘急性突出,常突发下肢瘫痪伴束带感。需立即固定脊柱并影像学检查,脊髓受压超过50%或进行性神经功能恶化时,需行椎板切除减压术联合椎间融合内固定术。
3、姿势因素:
长期弯腰负重或久坐使胸椎间盘压力失衡,突出物逐渐压迫脊髓前动脉。典型表现为间歇性跛行,行走百米即需蹲下休息。建议使用脊柱矫形器并配合核心肌群训练,如平板支撑、臀桥运动等。
4、脊柱侧弯:
先天性或特发性脊柱侧凸导致椎间盘受力不均,凸侧髓核易向椎管内突出。除下肢麻木外,多伴有躯干不对称畸形。Cobb角大于40度需考虑矫形手术,轻度可通过施罗德体操改善脊柱平衡。
5、骨质疏松:
椎体骨量减少使终板凹陷,椎间盘向椎体内突出同时向后挤压脊髓。特征性表现为身高缩短伴夜间抽搐痛。基础治疗需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严重者采用椎体成形术恢复椎体高度。
胸椎间盘突出患者日常应避免搬运重物及突然扭转动作,睡眠选择硬度适中的床垫并保持脊柱中立位。饮食注意增加深海鱼、坚果等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适度进行游泳、八段锦等低冲击运动。出现进行性肌力下降或大小便失禁需即刻就医,脊髓受压超过6小时可能造成不可逆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