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颌骨CT扫描范围是什么
上颌骨CT扫描范围通常包括上颌骨主体、上颌窦、牙槽突及相邻解剖结构,具体范围需根据临床需求调整。
1、上颌骨主体:
扫描需完整覆盖上颌骨体部,从眶下缘至牙槽突基部,重点观察骨质结构完整性。对于外伤患者需特别关注上颌骨前壁、后外侧壁及颧突连接处,这些区域骨折风险较高。扫描层厚一般控制在1-3毫米,可清晰显示骨小梁结构。
2、上颌窦区域:
必须包含双侧上颌窦全貌,从窦底至窦顶,评估窦腔容积、黏膜厚度及占位性病变。慢性鼻窦炎患者需注意窦口鼻道复合体通畅度,肿瘤病例应扩大扫描至窦壁外脂肪间隙。冠状位重建有助于观察窦底与牙根关系。
3、牙槽突部分:
扫描范围需延伸至牙槽嵴顶下方至少5毫米,种植牙术前评估要求显示剩余牙槽骨高度及宽度。对于埋伏牙病例,应包括整个牙冠及牙根发育区域。三维重建可直观展示牙槽骨解剖形态。
4、相邻解剖结构:
常规包含颧骨、鼻骨及部分筛窦结构,涉及恶性肿瘤时需扩大至翼腭窝及颅底。正颌手术规划要求同步扫描下颌骨及颞下颌关节。儿童患者应注意包含未萌出恒牙牙胚。
5、特殊需求调整:
血管畸形病例需增强扫描并扩大至颈外动脉分支;颌面部多发骨折建议增加颅底至下颌骨全景扫描;牙源性感染需评估邻近筋膜间隙。扫描角度通常采用平行于硬腭平面的基准线。
进行上颌骨CT检查前应去除口腔内金属饰品,佩戴铅围脖保护甲状腺。扫描后建议多饮水促进造影剂排泄,避免立即进行剧烈运动。日常注意口腔卫生维护,定期牙科检查可早期发现上颌骨病变。对于存在慢性鼻窦炎或牙周疾病者,建议控制感染后再行CT检查以获得更清晰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