眶下间隙感染的原因是什么
眶下间隙感染可能由牙源性感染、皮肤损伤、鼻窦炎扩散、血源性感染以及局部淋巴结炎等因素引起。
1、牙源性感染:
龋齿、牙周炎或根尖周炎等口腔疾病可能引发细菌向眶下间隙扩散。致病菌通过牙根尖部或牙周组织进入周围软组织,形成局部脓肿。治疗需清除感染源,如根管治疗或拔牙,并配合抗生素控制炎症。
2、皮肤损伤:
面部皮肤破损或毛囊炎可能导致细菌直接侵入眶下区域。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常见致病菌,可引发局部红肿热痛。早期需彻底清创消毒,严重者需切开引流并应用敏感抗生素。
3、鼻窦炎扩散:
上颌窦炎或筛窦炎可能突破骨壁向眶下间隙蔓延。炎症产生的脓性分泌物可压迫眶下神经,导致典型的面部胀痛。治疗需针对鼻窦炎使用抗生素,必要时行鼻窦穿刺引流。
4、血源性感染:
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可能通过血液循环播散至眶下间隙。这种情况常见于免疫力低下人群,需全身应用广谱抗生素,同时处理原发感染灶。
5、局部淋巴结炎:
面部淋巴结感染可能继发眶下间隙炎症。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压痛,可能伴随发热等全身症状。治疗需针对致病菌选用抗生素,局部可配合物理治疗促进炎症消退。
预防眶下间隙感染需注意口腔卫生,定期检查牙齿,及时治疗龋齿和牙周疾病。避免用手挤压面部痤疮或疖肿,防止细菌扩散。感冒或鼻炎期间应保持鼻腔通畅,减少鼻窦炎发生风险。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力,出现面部不明原因肿胀疼痛时应尽早就医。饮食宜清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蔬菜,限制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导致抵抗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