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核磁不小心戴金属怎么办
进行核磁共振检查时佩戴金属物品可能引发设备故障或人身伤害,需立即停止检查并移除金属物件。处理方式主要有检查前严格筛查、紧急停止检查程序、评估金属位移风险、观察不良反应、必要时重新预约检查。
1、检查前筛查:
所有核磁共振检查前需经过金属物品筛查流程,包括更衣更换专用检查服、使用金属探测仪扫描身体、填写安全检查问卷。技术人员会重点询问体内是否有金属植入物、近期是否进行过金属加工工作等情况。
2、紧急停止程序:
发现检查过程中存在金属物品时,操作人员会立即中止扫描程序,通过语音系统指导受检者保持静止,待设备完全停止运行后协助离开检查舱。此时不可擅自移动,避免金属物品在强磁场中产生位移造成二次伤害。
3、风险评估:
技术人员会评估金属物品性质与位置,判断是否造成组织损伤。体外金属饰品通常仅需移除,体内金属植入物则需调取病历确认材质。铁磁性金属可能因磁场作用发生位移或发热,需特别关注接触部位的皮肤状况。
4、不良反应观察:
金属物品接触部位可能出现皮肤发红、灼热感或轻微疼痛,需在检查后持续观察24小时。出现持续疼痛、皮肤破损或金属碎片残留时,应立即前往急诊科处理。多数情况下及时移除金属物不会造成长期影响。
5、重新预约检查:
确认无安全隐患后可重新安排检查时间,需再次进行严格筛查。对于必须佩戴的医疗金属装置,可考虑改用CT等非磁性检查方式。检查机构通常会将此次事件记录在案,加强后续受检者的安全教育。
进行影像学检查前应主动告知医务人员体内外所有金属物品情况,包括首饰、衣物配件、纹身颜料等。日常可准备专用检查服装避免疏漏,女性受检者建议使用无金属胸衣,长发者需使用棉质发带。检查后保持充足水分摄入促进可能的金属微粒代谢,三天内避免剧烈运动观察身体反应。医疗机构应定期维护金属探测设备,在等候区设置醒目的安全警示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