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皮样囊肿怎么回事,怎么办
表皮样囊肿可能由毛囊堵塞、表皮细胞异常增生、局部外伤、遗传因素、慢性炎症刺激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手术切除、局部药物注射、激光治疗、抗感染处理、定期随访观察等方式治疗。
1、毛囊堵塞:
皮脂腺分泌物无法正常排出时,角质层堆积形成囊壁。轻微囊肿无感染时可热敷促进吸收,合并红肿需外敷抗菌药膏。
2、表皮细胞异常:
皮肤基底层细胞向真皮层异位生长形成包裹性结构。直径超过1厘米或影响功能的囊肿建议手术完整剥除,术后需病理检查排除恶变。
3、局部外伤:
皮肤破损导致表皮细胞植入真皮层引发囊肿。新发外伤后形成的囊肿可先观察2-3个月,持续增大需在局麻下行囊壁摘除术。
4、遗传因素:
部分患者存在染色体显性遗传倾向,表现为多发性囊肿。家族性病例建议每半年超声监测变化,避免反复挤压刺激。
5、慢性炎症刺激:
长期接触化学物质或反复摩擦诱发囊肿。合并感染的囊肿需先口服抗生素控制炎症,待急性期过后再行根治性处理。
日常应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使用堵塞毛孔的护肤品。囊肿未感染时可通过每日温水清洗、涂抹含水杨酸成分的角质软化剂进行护理。饮食注意减少高糖高脂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A和锌元素促进皮肤修复。出现囊肿突然增大、破溃渗液或伴有疼痛发热时需及时就医,禁止自行挑破或挤压囊肿。术后患者需遵医嘱定期换药,瘢痕体质者应早期使用硅酮类敷料预防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