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血小板低的原因及严重后果有哪些
儿童血小板减少可能由病毒感染、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药物副作用、遗传性疾病等原因引起,严重时可导致皮肤黏膜出血、内脏出血、颅内出血等后果。
1、病毒感染:
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易受EB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病毒直接破坏巨核细胞或诱发免疫反应,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急性期需卧床休息,严重出血时需输注血小板,多数患儿在感染控制后2-3周血小板可自行恢复。
2、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机体产生抗血小板抗体破坏外周血小板,90%患儿表现为突发性皮肤瘀点瘀斑。可能与疫苗接种或过敏有关,血小板计数低于20×10⁹/L时需使用糖皮质激素或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病程超过12个月则转为慢性。
3、再生障碍性贫血:
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全血细胞减少,患儿除血小板降低外常伴面色苍白、反复感染。苯接触史或氯霉素使用是常见诱因,需通过骨髓移植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未及时干预者5年生存率不足30%。
4、药物副作用:
解热镇痛药、抗癫痫药等通过抑制骨髓造血或诱发过敏反应导致血小板减少。通常在用药后1-2周出现鼻衄或牙龈出血,立即停药后多数可缓解,必要时需进行血浆置换清除药物抗体复合物。
5、遗传性疾病:
如Wiskott-Aldrich综合征表现为血小板体积减小伴湿疹,Bernard-Soulier综合征因血小板膜糖蛋白缺陷导致出血倾向。这类患儿需终身预防出血,严重时需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
患儿日常应避免剧烈运动防止碰撞,选用软毛牙刷减少牙龈出血,饮食多补充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及动物肝脏等含铁食物。注意观察皮肤新发出血点及大便颜色,血小板持续低于30×10⁹/L或出现头痛呕吐等神经系统症状需立即就医。恢复期每2-4周复查血常规,接种疫苗前需咨询血液科医生评估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