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功能衰竭的病因是什么?是指各种肾脏疾病引起的缓慢进行性肾功能损害。这种疾病可不能小觑,它会导致尿毒症和肾功能完全丧失。时间可以持续间隔为数年到十余年。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是什么?下文给出详细介绍。
(一)发病原因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以各种原发性及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占,其次为泌尿系统先天畸形(如肾发育不良,先天性多囊肾,膀胱输尿管反流等),遗传性疾病(如遗传性肾炎,肾髓质囊性病,Fanconi综合征等)全身性系统疾病中以肾小动脉硬化,高血压,结缔组织病等多见,近年来,CRF的原发病有所变化,肾间质小管损害引起的CRF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糖尿病肾病,自身免疫性与结缔组织疾病肾损害,引起的CRF也有上升趋势,在西方继发性因素已占主要原因,根据近年的统计,引起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首要疾病为糖尿病,高血压,肾小球疾病占第3位,而我国仍以慢性肾小球肾炎为主,继发性因素引起的CRF依次为高血压,糖尿病和狼疮性肾炎,另外,乙肝相关性肾炎导致的CRF也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
(二)发病机制
就慢性肾脏病进展,CRF的发病机制,历年来先后提出“尿毒症毒素学说”,“完整肾单位学说”,“矫枉失衡学说”,“肾小球高滤过学说”,“脂质代谢紊乱学说”,“肾小管高代谢学说”等等,但没有一种学说能完整地解释其全部的发病过程,近十余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及其在肾脏病领域的应用,加深了人们对CRF发生机制的认识,已有的学说不断得到补充和纠正,新的学说不断涌现,特别是逐渐认识了各种生长因子和血管活性物质在CRF进展中的作用,晚近,有学者又提出了“尿蛋白学说”,“慢性酸中毒学说”以及高蛋白饮食,肾内低氧对肾功能的影响,对于了解肾小球疾病如何引起肾小管,间质损害,肾小管,间质损害又如何加重肾小球疾病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1.肾小球高滤过学说20世纪80年代初,Brenner等在5/6肾切除大鼠,应用微穿刺研究证实残余肾的单个肾单位肾小球滤过率(singlenephronGFR,SNGFR)增高(高滤过),血浆流量增高(高灌注)和毛细血管跨膜压增高(高压力)即著名的“三高学说”或“肾小球高滤过学说”。
其产生的机制主要是残余肾单位入球小动脉较出球小动脉扩张更加显著所致,一般认为是因为入球小动脉扩张与扩血管物质前列腺素分泌过多,以及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不敏感有关,而出球小动脉扩张相对较少则与该动脉对AngⅡ的敏感性增加有关;另外,入球小动脉对AngⅡ的敏感性低与局部内皮细胞来源血管舒张因子(EDRF,现认为主要是NO)分泌增多有关。
当处于高压力,高灌注,高滤过的血流动力学状态下,肾小球可显著扩展,进而牵拉系膜细胞,周期性机械性牵拉系膜细胞,可以使胶原Ⅳ,Ⅴ,Ⅰ,Ⅱ,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和层粘连蛋白(laminin)的合成增多,细胞外基质(ECM)增加,肾小球肥大在某种程度内得到缓冲并减轻了肾小球压力,增加肾小球顺应性,然而,大量ECM积聚,加以高血流动力学引起肾小球细胞形态和功能的异常,又会使肾小球进行性损伤,终发展为不可逆的病理改变即肾小球硬化。
2.矫枉失衡学说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Bricker等根据对CRF的一系列临床和实验研究,提出了矫枉失衡学说(trade-offhypothesis),这一学说认为,CRF时体内某些物质的积聚,并非全部由于肾脏清除减少所致,而是机体为了纠正代谢失调的一种平衡适应,其结果又导致新的不平衡,如此周而复始,造成了进行性损害,成为CRF患者病情进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CRF时,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hormone,PTH)升高造成的危害是好的说明,随着CRF降低,尿磷排泄量减少,引起高磷血症,由于血清中钙磷乘积的升高,一方面使无机盐在各器官(包括肾脏)沉积,出现软组织钙化;另一方面,低钙血症又刺激了PTH的合成和分泌,以促进尿磷排泄,并升高血钙,但对甲状旁腺的持续性刺激可导致甲状旁腺的增生及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econdaryhyperparathyroidism,SHP),从而累及骨骼,心血管及造血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