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怎样认识重症肌无力的

中医学对虚损证早在公元一二世纪就已有认识,《难经·十四难》记载损脉为病的临床表现及其传变过程: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古人认识的虚损病证是个难治的慢性病,它传变过程由轻到重,从上到下;由皮毛、血脉、肌肉开始,到后筋缓骨痿,不能起床。

根据中医学虚损的理论,结合脾胃学说“脾主肌肉”的理论认识及临床运用效果,将重症肌无力的中医病名诊断,归属于“脾胃虚损”是比较适当的。具体还可以结合病位、病性、病机,分别用“睑废”、“痿证”、“大气下陷”进行诊断,紧密联系中医五脏相关理论学说,去认识重症肌无力的各种临床分型。

眼睑下垂为重症肌无力的常见症状,《北史》有“睑垂覆目不得视”的记载。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睢目候》中称“睢目”,亦名“侵风”。《圣济总录·卷百一十》称“眼睑垂缓”,清代黄庭镜《目经大成》称为“睑废”,后世称为“上胞下垂”。

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特征是一部分或全身骨骼肌异常地容易疲劳,部分病例的骨骼肌可以发生萎缩。《素问·痿论》根据痿证的病因、部位、临床表现及五脏所主,有皮痿、脉痿、筋痿、肉痿、骨痿五痿之分,其中的肉痿与重症肌无力的症状有类似之处。《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以生,故不用焉。”这一论述强调四肢不用,痿软乏力乃脾病所致,脾不为胃行其津液,气血不充而引起肌肉病变,与重症肌无力的临床表现及病理机制颇为吻合,现代的临床观察也证实了这一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