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区分急性肾小球肾炎还是慢性肾小球肾炎
急性肾小球肾炎与慢性肾小球肾炎可通过起病速度、病程长短、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病理特征进行区分。主要区别包括起病时间、症状严重程度、肾功能变化、尿检异常特点及预后差异。
1、起病速度:
急性肾小球肾炎起病急骤,常在感染后1-3周突然出现血尿、水肿等症状;慢性肾小球肾炎起病隐匿,早期可能仅表现为轻度蛋白尿或镜下血尿,病程可达数月甚至数年。急性者多有明确诱因如链球菌感染,慢性者常无明确诱因。
2、病程长短:
急性肾小球肾炎病程通常短于1年,多数患者在6-8周内恢复;慢性肾小球肾炎病程持续超过3个月,且呈进行性发展。急性者若未及时控制可能转为慢性,但两者并非必然的疾病进展关系。
3、临床表现:
急性肾小球肾炎典型表现为突发的肉眼血尿、晨起眼睑水肿、高血压;慢性肾小球肾炎早期症状轻微,后期可能出现持续性水肿、贫血、夜尿增多及难以控制的高血压。急性者少尿症状明显,慢性者随肾功能减退出现多尿。
4、实验室检查:
急性肾小球肾炎尿检可见变形红细胞和红细胞管型,补体C3一过性降低;慢性肾小球肾炎尿蛋白定量更高且持续存在,补体多正常。急性者血肌酐短期升高但可逆,慢性者肾小球滤过率进行性下降。
5、病理特征:
急性肾小球肾炎病理表现为毛细血管内增生性改变;慢性肾小球肾炎可见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及间质纤维化。急性者肾活检可见免疫复合物沉积,慢性者病理类型多样且不可逆损伤更显著。
日常需注意控制钠盐摄入量每日不超过5克,优质蛋白选择鱼类或蛋类,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肾脏负担。监测血压变化并保持规律作息,慢性患者需每3-6个月复查尿常规和肾功能。出现水肿加重或尿量明显减少时应及时就医,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保持每日饮水量1500-2000毫升以维持正常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