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原发性痛经的区别是什么
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原发性痛经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发病机制、症状特点、伴随疾病、诊断方法和治疗方式五个方面。
1、发病机制:
原发性痛经是月经期前列腺素分泌增多引起的功能性疼痛,无器质性病变;子宫内膜异位症则是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组织异位生长,属于病理状态。前者多见于青春期女性,后者好发于育龄期。
2、症状特点:
原发性痛经表现为月经第1-2天周期性下腹坠痛,通常2-3天自行缓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疼痛呈进行性加重,可能延伸至腰骶部或肛门,部分患者出现性交痛或排便痛。
3、伴随疾病:
原发性痛经多不合并其他妇科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常伴随不孕、卵巢巧克力囊肿或盆腔粘连。约40%患者合并不孕,30%伴有盆腔包块。
4、诊断方法:
原发性痛经主要依据典型症状和妇科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需通过超声检查、血清CA125检测或腹腔镜检查确诊,病理检查发现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是金标准。
5、治疗方式:
原发性痛经以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热敷等对症治疗为主;子宫内膜异位症需长期管理,包括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如亮丙瑞林、孕激素类药物如地诺孕素,重症需腹腔镜手术切除病灶。
建议痛经患者记录疼痛日记,观察症状变化规律。保持适度运动如瑜伽可改善盆腔血液循环,避免经期剧烈运动。饮食注意减少生冷刺激食物摄入,增加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三文鱼、亚麻籽等食物。若疼痛持续加重或影响生活质量,应及时进行妇科超声和肿瘤标志物筛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可能。月经期避免盆浴和性生活,注意腹部保暖,使用暖水袋热敷时温度不宜超过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