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教你皮肤病该如何切诊
诊断对疾病的防治是非常重要的,有了正确的诊断,才能进行有效的防治。特别是皮肤病发生在人体外部,其诊断的内容,既有同于内科的一面,又有别于其他科目的特异性,中医诊断疾病,是以三个结合为基础,运用望、闻、问、切直觉检査的方法,将基础理论和实践经验熔于一炉。
切诊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扪触病所;二是切脉。分述如下
(1)触诊:对部分皮肤病,重视局部触诊,对诊断与辨证往往有决定性价值。
触皮肤温度
医者手的温度在正常条件下,扪触局部皮肤温度正常与否,可以推测热证与寒证,或者是实证与虚,或者是阳证与阴证,如丹毒、漆疮(漆性皮炎)皮温偏高居多,属热证、实证、阳证;反之,尽管冻疮局部红肿明显,但扪触冰凉,则属寒证或虚证。
触肿块形态
包括肿块范围的大小;境界是否清楚;质地是软的或是硬的;是实质性的或是囊性的;表面是光滑的或是高低不平的;形态是圆的、扁的、结节状或条索状;肿块是活动的还是固定的等,检查时应注意鉴别
(2)切脉:切脉是四大诊法之一,它是间接了解皮肤病内在病理变化的一种诊断方法,素为医家所重视,《外科精义》说:“独疮科之流,多有不诊其脉候,专攻治外;或有证候疑难,别召方脉诊察。于疮科之辈,甘当浅陋之名,噫其小哉!”齐氏的呼吁,引起疮疡学者对脉诊的重视,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浮脉--脉位浮浅,轻取即得。《脉经》说:“举之有余,按之不足。”主病在表。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多见于风痦瘟(急性荨麻疹)、药毒(麻疹样药疹)
沉脉--脉位低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脉经》说:“沉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主里证。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为里虚。前者见于顽湿疡(慢性湿疹);后者见于脱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迟脉--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脉经》说:“呼吸三至,去来极迟。”多见于寒证,如冻疮、四肢逆冷(雷诺现象)。
数脉--脉来急速,一息五至以上。《脉经》说:“数脉来去促急。”主热证。数而有力为实热证,如丹毒等;数而无力为虚热,如风瘙痒(老年性瘙痒症)。
涩脉脉往来艰涩,如轻刀刮竹。《脉经》说:“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止复来。”主血少伤精,津液亏损,或气滞血瘀等。多见于结缔组织病伴心脏损害。
弦脉脉端直而长,指下挺然,如按琴弦。《素问·玉机真脏论》说:“端直以长故曰弦。”多见于痛证、风证、痰饮以及肝胆病变。
虚脉包括微、弱、细、软诸脉。虚脉是言脉软无力,寻按呈空虚感。《脉经》说:虛脉迟大而软,按之不足,隐指豁豁然空。”虚脉反映正气虚弱。若脉已虚软不起,表明正气难支,毒陷生变,是其必然。
实脉包括洪、大、滑、紧诸脉。实脉言三部脉举按皆有力。《脉经》说:“实脉大而长,微强,按之隐指懾懾然。”主实证,故《素问·玉机真脏论》说:“脉实病在中。
总之,皮肤病虽然种类繁多,性质不同,证型不一,但在病理演变的过程中,邪正虚实的脉象也会随之变化,以脉为诊断的依据之一,综合各方面情况分析判断。诚如《外科启玄》所说:“更参疮之轻重,标本虚实,色脉相应,良为上工也矣。以上就是切诊的要点,经验丰富的中医大夫在望诊问后,后可通过切诊,对病情的轻重、虚实,有了全面的了解,综合准确的诊断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