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臼复位后注意事项有什么
脱臼复位后需注意保护关节、控制活动、合理用药、观察症状及康复训练。脱臼复位后的护理措施主要有固定制动、疼痛管理、肿胀处理、功能锻炼和定期复查。
1、固定制动:
复位后需使用支具或绷带固定关节2-4周,避免过早活动导致再次脱位。上肢脱臼建议采用三角巾悬吊,下肢脱臼需配合拐杖减少负重。固定期间禁止提重物或剧烈运动,睡眠时保持关节中立位。
2、疼痛管理:
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或局部外用药如氟比洛芬凝胶贴膏。冰敷每次15-20分钟,每日3-4次可缓解疼痛。避免热敷以免加重肿胀。
3、肿胀处理:
伤后48小时内每2小时冰敷1次,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可配合使用弹性绷带加压包扎,但需注意松紧度避免影响血液循环。若出现皮肤青紫或麻木感应及时调整固定装置。
4、功能锻炼:
拆除固定装置后需逐步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初期以被动活动为主,如肩关节钟摆运动、踝泵练习。2周后增加抗阻训练,使用弹力带进行等长收缩。训练强度以不引发剧烈疼痛为度。
5、定期复查:
复位后1周需拍摄X光片确认关节对位情况,之后每2周随访1次直至功能完全恢复。若出现关节弹响、异常摩擦感应及时就医。运动员等高风险人群建议进行肌力评估后再恢复训练。
饮食上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鱼类、豆制品促进软组织修复,补充维生素C含量高的柑橘类水果帮助胶原合成。康复期可进行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避免篮球、足球等对抗性项目。每日进行关节周围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如膝关节脱臼者可做直腿抬高训练。保持患处温暖避免受凉,夜间睡眠时可用枕头支撑关节。出现持续疼痛或活动受限超过2周需及时复诊排除韧带损伤或习惯性脱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