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的症状,即皮肤病的临床表现,是认识和诊断皮肤病的一个很重要的依据,它分为自觉症状和他觉症状。
自觉症状是指患者主观感觉到的症状,它是多种多样的,与皮肤病的性质、病变严重程度及患者个体特异性有关。主要有痒、痛、麻木等感觉。
而皮肤病可令人寝食难安的莫过于痒感,而中医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作为中国文化与科学的精粹,对痒感有明确的分型。《灵枢·刺节真邪》说道:“邪气……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观此而得知,致病因子有风;受病部位在肤腠;病机乃是淫气往来,行则作痒。从临床实践出发,按审证求因的原则,对瘙痒的类型归纳有十:
(1)风痒:痒的部位,通常发生在头面、耳、鼻等处,严重时亦可遍布全身。偏于热,痒感常是突然发生,并能见到形如针帽、粟米大的红色丘疹,搔破则有少许鲜血渗出,随破随收,结有血痂,很少有化脓化腐的现象,遇热则燥痒更剧;若被凉风吹拂,痒感又稍见缓解。偏于寒,痒感发生的部位主要在头面、耳廓和手足等暴露处,其痒感发生有一定的季节和时间性,一年之中,冬重夏轻;一天之内,早晚气温偏低时,较之中午气温偏高时,痒感要重得多,在皮肤上还能见到错综交织如网状的白色搔痕,丘疹、风团呈淡红色等。
(2)湿痒:痒的部位主要在下肢、阴囊、女阴和趾缝处。皮疹以丘疱疹、水疱、糜烂、黄痂为主。自觉浸淫作痒,搔破则有较多的滋水溢出,浸淫四窜并有越腐越痒,越痒越腐的倾向,往往是缠绵难愈。兼有热邪,则皮肤焮红,略有肿胀,痛重于痒;兼有寒邪,则皮肤肥厚,状如牛领之皮,色泽暗红或紫红,痒重于痛。
(3)虫痒:痒通常发生在指(趾)缝、肛门、前阴和少腹以及乳房皱襞等处,个别则遍传全身,白天虫潜伏隐藏不动;夜间为了交配和觅食而在肤内辗转爬行,故而痒感日轻夜重,此时之痒,状如芒刺在身难忍,搔破淡黄色的滋水外溢,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诚如陈实功所说:“湿火混化为虫……传遍肢体。”
(4)热痒:痒无定处,时而在头面,时而在肢体,其皮疹以红色丘疹、红斑为主,多数呈播散性分布,部分融合成片。自觉灼热刺痒,状如针刺,搔破表皮则鲜血渗出,结有血痂,偶尔也可化腐酿脓,形成疖肿。
(5)燥痒:在秋冬之间,或年过五十,或患温热病后,阴血内伤或阴虚血亏,生风化燥,肤失濡养,故症见皮肤干燥发痒,其痒感往往是时轻时重,呈阵发性发作,搔后可见糠秕状鳞屑脱落。
(6)毒痒:《诸病源候论》说:“凡药有大毒,不可入口、鼻、耳、目,”否则淫痒不止,甚则毒攻脏腑。其皮疹以弥漫性水肿性红斑为主,其次为红色丘疹、风团等。此外,凡患疔疮,痈疽初期,其疮顶亦有奇痒的感觉,此系毒热未聚的征兆。
(7)食痒:凡食鱼、虾、蟹之类动风发物,或吃牛、马、猪、羊、狗、鸡等禽兽肉,由于食之过多,胃难消磨,而诱发食痒。表现在皮肤上常有地图状红色风团,水肿性红斑,丘疹和大小不等的水疱,血性疱等;自觉心烦意乱,奇痒难忍。若治疗不及时,还会出现毒气内攻,令人呕吐,下利,精神困倦等全身症状。
(8)瘀痒:痒感发作时,非要搔破皮疹使血外溢方可;皮疹以暗红色丘疹、结节为主,有的散在性分布于全身;有的凝聚结块,埋入肤内;有的融合成片,状如席纹。
(9)酒痒:饮酒后立即或间隔不久,皮肤感觉发痒,继而出现全身性弥漫性红斑,或形如针帽大小的红色丘疹,与麻疹皮疹十分相似,但随着酒毒从汗液或小便的排出,痒感和皮疹也随之减轻,乃至消失,有自愈趋势。
(10)虚痒:全身瘙痒不止,如虫行皮里肤外。兼血虚则皮肤干燥,痒感在夜间尤重;兼气虚则不耐六淫外邪,在寒热变迁之时,或者气交之节,均会诱发瘙痒或发现痒感加重;兼阳虚则痒感多发生在秋末冬初,或以中、老年男性多见;兼阴虚则干痒不休,皮肤干枯不润泽,搔后可见较多的糠秕状鱗屑脱落。多数伴有阴伤津耗的既往史。
皮肤病的治疗讲究的是辨证施治,对于痒感这个病症,分类越细,单个个体病情的诊断才能越精准,也只有准确辨证,才能药到病除。而尽管同一类型的痒,但不同人的体质也是不一样的,所以中医治疗皮肤病遵从一人一方的原则,这也是中医治疗皮肤病的精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