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是否有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可通过血常规检查、铁代谢指标检测、临床表现评估、饮食结构分析及高危因素筛查等方式综合判断。
1、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中血红蛋白浓度是诊断贫血的主要依据,成年男性低于120克/升、女性低于110克/升可初步判断贫血。同时观察平均红细胞体积和平均血红蛋白含量,缺铁性贫血常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需注意与其他类型贫血进行鉴别。
2、铁代谢指标:
血清铁蛋白是反映体内铁储备最敏感的指标,低于15微克/升提示缺铁。结合血清铁、总铁结合力和转铁蛋白饱和度等指标可明确铁缺乏状态。骨髓铁染色是诊断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检查。
3、临床症状:
典型表现包括皮肤黏膜苍白、乏力头晕、心悸气短等缺氧症状。特征性症状有异食癖、匙状甲和口角炎。儿童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孕妇可伴发胎盘功能异常。症状严重程度与贫血进展速度相关。
4、饮食评估:
长期素食、偏食或节食者易出现铁摄入不足。动物肝脏、红肉、血制品等血红素铁吸收率较高,而植物性食物中的非血红素铁吸收受膳食因素影响较大。婴幼儿喂养不当、青少年快速生长期需求增加均为高危因素。
5、高危因素筛查:
月经量过多、消化道出血、慢性肾脏病等是铁丢失增加的常见原因。胃切除术、萎缩性胃炎会影响铁吸收。运动员、献血者及长期服用抗酸药物人群需定期监测铁状态。孕妇中晚期铁需求量显著增加。
预防缺铁性贫血需保证膳食中铁的足量摄入,优先选择血红素铁含量高的动物性食物,搭配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避免浓茶咖啡与含铁食物同食。育龄期女性、婴幼儿及慢性病患者应定期体检。出现疑似症状时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针对性补充铁剂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同时治疗原发疾病。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可改善贫血导致的缺氧症状,但需避免过度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