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骨髓会有什么危害 抽骨髓的几个常见危害须知
骨髓穿刺可能引发局部疼痛、出血感染、神经损伤、穿刺失败及心理应激等危害。骨髓穿刺的常见危害主要有穿刺部位疼痛、局部出血或感染、邻近神经损伤、穿刺取材失败、操作相关心理恐惧。
1、局部疼痛:
骨髓穿刺针需穿透骨膜进入骨髓腔,骨膜富含痛觉神经末梢,术后约80%患者会出现穿刺点持续隐痛。疼痛程度与穿刺部位相关,髂后上棘穿刺疼痛感较胸骨穿刺轻,通常无需特殊处理,2-3天可自行缓解。对疼痛敏感者可提前告知医生,考虑使用表面麻醉剂减轻不适。
2、出血感染:
穿刺可能损伤骨内血管导致出血,发生率约1%-3%,表现为穿刺点渗血或皮下淤青。凝血功能障碍患者风险增高,术前需完善血小板及凝血功能检查。无菌操作不规范可能引发感染,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需及时使用抗生素治疗。糖尿病患者更需加强术后伤口观察。
3、神经损伤:
胸骨穿刺可能误伤胸膜导致气胸,发生率低于0.1%,表现为突发胸痛、呼吸困难。腰椎穿刺存在损伤马尾神经风险,可能引起下肢短暂麻木。选择经验丰富的操作者可最大限度规避风险,出现神经症状需立即进行影像学评估。
4、穿刺失败:
骨质硬化、操作手法不当可能导致"干抽"现象,即未能获取足量骨髓标本,发生率约5%-8%。肥胖患者因定位困难更易发生,必要时需在影像引导下穿刺。反复穿刺可能增加并发症风险,通常单次操作尝试不超过3次。
5、心理应激:
部分患者对穿刺存在"伤元气"的错误认知,术前易产生焦虑情绪,可能引发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应激反应。儿童患者建议采用镇静处理,成人可通过术前充分沟通缓解恐惧。实际骨髓抽取量仅5-10毫升,不足总储量0.1%,不影响正常造血功能。
骨髓穿刺后24小时内保持敷料干燥,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出血。饮食可适量增加富含铁元素的红肉、动物肝脏及深绿色蔬菜,促进造血原料补充。穿刺部位出现持续剧痛、肿胀渗液或发热超过38℃需及时就医。正常人群骨髓再生能力强大,穿刺后1-2周即可完全恢复,无需特殊进补。建议选择三级医院血液科进行规范操作,可将并发症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