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性损伤5个相关因素是什么
压力性损伤的发生主要与局部压力、摩擦力、剪切力、潮湿环境和营养状况五个因素有关。
1、局部压力:
持续垂直压力是导致压力性损伤的核心因素。当皮肤及皮下组织长时间受压超过毛细血管闭合压时,局部微循环受阻,组织缺血缺氧。骨突部位如骶尾部、足跟部因缺乏肌肉缓冲更易受损,临床常见于长期卧床或坐轮椅患者。
2、摩擦力:
皮肤与床单、衣物等接触面反复摩擦会破坏表皮角质层。这种机械损伤多发生在变换体位时的拖拽动作中,尤其合并汗液或尿液浸润时,摩擦系数增大可加速表皮剥脱,形成浅表创面。
3、剪切力:
当骨骼与皮下组织发生相对位移时产生剪切力,常见于半卧位患者骶尾部下滑时。这种平行于体表的作用力会扭曲血管结构,比垂直压力更易导致深部组织损伤,往往表皮完整而深层肌肉已出现坏死。
4、潮湿环境:
大小便失禁、伤口渗液或汗液积聚造成的持续潮湿会软化表皮屏障。角质层过度水合使皮肤更易受压力和摩擦损伤,同时潮湿环境利于细菌繁殖,增加感染风险。失禁患者发生压力性损伤的概率是普通患者的5倍。
5、营养状况: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会降低组织耐受性,血清白蛋白低于35g/L时风险显著增加。维生素C、锌等微量元素缺乏影响胶原合成,皮下脂肪减少则减弱压力缓冲能力。老年患者常因进食减少、吸收功能下降形成恶性循环。
预防压力性损伤需采取综合性措施,每2小时翻身减压时注意采用抬离式而非拖拽式动作,使用减压垫分散骨突部位压力。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失禁患者及时更换吸收性护理用品。加强高蛋白饮食搭配维生素补充,鱼肉蛋奶与新鲜果蔬每日均衡摄入。适度被动关节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定期检查受压部位皮肤温度及颜色变化。出现持久性红斑或水疱需立即就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