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香港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庄一强
日前,一则“诺奖得主为我做胃镜”的新闻引发诸多关注。上海某医院开设“马歇尔消化疾病国际诊疗中心”,邀请诺贝尔奖获得者澳大利亚医生巴里·马歇尔来开门诊。挂号费2000元,目前预约患者已超300人。挂上号的人觉得很幸福,不出国门就能让诺奖专家为自己看病;一些人则提出质疑,认为这只是医院吸引患者的噱头。
国内医院与外籍医生开展合作,值得支持与鼓励,但有些问题也需要深思和注意。被誉为“幽门螺杆菌之父”的巴里·马歇尔教授和他的合作伙伴,在20世纪80年代初发现幽门螺杆菌是胃溃疡和胃炎等胃部疾病的诱因,颠覆了以往认知,因此获得2005年度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他对基础医学研究和人类健康的贡献毋庸置疑,但是一个67岁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来中国出门诊,是否有“杀鸡焉用牛刀”之嫌,一定会有人存在疑虑。
我个人认为,“诺奖号”的出现是人才资源的浪费。其一,专业不对口,效果未必好。医学有两大分支,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基础医学专家主要在实验室搞科研,临床医生才是经常面对患者的,对病情治疗更熟悉。从历届生理或医学奖来看,获得者基本都出自基础医学研究领域,马歇尔教授虽有医生执业资格,但也是以基础研究为主。其二,幽门螺旋杆菌治疗已趋于标准化,而且给患者做胃镜属于普通消化科医生都能胜任的简单医疗操作,包括用药治疗方案也有基本共识,诺奖得主上手做有点大材小用。其三,可能导致错误的示范效应。正如这家医院特诊部介绍,预约马歇尔教授的患者已排到300多位,“一号难求”的现象,对患者来说,更多的是猎奇心理,甚至是一种虚荣心;对其他医院来说,很可能会有人效仿。
我不反对国内医院与诺贝尔奖获得者开展合作,但这些合作可以更多集中在基础医学研究,这也正好是我国医学的薄弱环节,比如基因研究、课题设计及疾病讨论。但如果让诺奖获得者给病人看病,这种合作除了为医院赢得一些名声,医生本人获得一些酬劳外,对患者来说并没有多大意义,甚至可能成为一种误导和噱头。从根本上来说,医院不是靠专家吸引患者,而是要靠口碑赢得患者信赖,这才是长远之道。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独家授权的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或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