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发性肝炎引起的原因有哪些
爆发性肝炎可能由病毒感染、药物损伤、自身免疫异常、毒物接触及代谢性疾病等原因引起。
1、病毒感染:
甲型、乙型、戊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常见诱因,病毒直接攻击肝细胞导致广泛坏死。乙型肝炎病毒合并丁型肝炎病毒感染时病情进展更快,需通过血清学检测确诊。
2、药物损伤:
对乙酰氨基酚过量使用或抗结核药物异烟肼等可引起急性肝衰竭。药物代谢产物会破坏肝细胞线粒体功能,临床表现为黄疸和凝血功能障碍。
3、自身免疫异常:
自身免疫性肝炎急性发作时,机体产生抗肝细胞膜抗体攻击肝组织,多伴随球蛋白升高。此类患者需接受免疫球蛋白检测和肝活检确诊。
4、毒物接触:
误食毒蕈所含鹅膏毒素或工业四氯化碳,会不可逆抑制肝细胞RNA聚合酶。中毒后8-12小时即出现消化道出血等危象,需立即进行血浆置换。
5、代谢性疾病:
威尔逊病急性肝衰竭型是铜代谢障碍所致,铜离子沉积引发氧化应激损伤。特征性表现为角膜K-F环和血清铜蓝蛋白降低,需终身进行驱铜治疗。
预防爆发性肝炎需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食海鲜,接种乙肝疫苗可降低病毒感染风险。长期服药者应定期监测肝功能,接触化学毒物时做好防护。出现乏力、恶心等症状超过3天应及时就医检查转氨酶水平,急性期患者需绝对卧床并限制蛋白质摄入以减轻肝脏负担。